文章解析

quán

朝代:明作者:袁中道浏览量:3
shān
bái
niǎo
míng
shí
lěng
shuāng
jié
liú
quán
yuè
guāng
huà
wéi
xuě

译文

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变成了一条流淌着雪的溪流。

逐句剖析

"山白鸟忽鸣":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

# 白:明亮。

"石冷霜欲结":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

# 结:凝结。,霜:俗说“露结为霜”。霜一般出现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

"流泉得月光":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

"化为一溪雪":仿佛变成了一条流淌着雪的溪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泉》是明代袁中道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巧妙运用了以景造境、以境托声的方式。诗的开篇,着重描绘了月光的明亮程度,那月光亮如白昼,以至于山林都被映照得一片洁白,连栖息其中的鸟儿也被这明亮的月光惊扰,发出阵阵鸣叫声。接着,诗人又刻画了月光的寒冷,其寒如同霜华一般,仿佛让山石都产生了发冷的感觉。到了诗的三、四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月光的美妙,在流动的泉水中,月光随着水波波动,幻化成了一溪好似雪的奇妙景致。在诗人的笔下,山、鸟、石、泉这些元素,在优美的月色笼罩下,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至极的图画。这幅画呈现出幽静、清冷、空明、爽洁的独特意境。整首诗营造出的气氛清爽而肃穆,格调俊逸且不凡,其文笔清新秀丽,读来给人一种闲静淡远、恬然闲适的感受。倘若细细品味此诗,便会发觉其韵味悠长,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别字冲修,号柴紫居士,晚号凫隐居士,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袁中道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是“公安派”代表作家,与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早年声援兄长宏道所倡诗文革新运动,晚年继任公安派主将,为矫衰救弊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其诗早年以平易坦直为主,中年后转为幽深奇崛。其散文成就较高,常从贴近生活的细节入手,记人写景记事均鲜活生动、平实亲切。著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的冬天。当时作者袁中道遭遇了诸多不顺,连续多年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并且还痛失了长兄袁宗道。在此心境下,他前往玉泉山进行短暂游历,期望借助山中泉水流淌声、月光营造出的如同天籁般美妙的环境,来消除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与心境下,创作了《夜泉》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月光笼罩下的山林、山泉等自然景物在月色中呈现的幽静、清冷、空明之景​​,营造了​​清爽肃穆、闲静淡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陶醉,以及恬然闲适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山白鸟忽鸣”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了月光洒满山间,鸟儿被月光惊扰,发出鸣叫。这一叫声衬出幽静的山谷,鸟鸣声在山谷中传的很远,更显优美。化用:“山白鸟忽鸣”是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出,王维以月出惊鸟、鸟鸣春涧的动态画面表现山夜之静,袁中道则通过“山白”(月光铺洒)与“鸟忽鸣”的呼应,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经典意象。通感:“石冷霜欲结”一句运用了通感手法。诗人看到清幽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的冷光,产生触觉上的“冷”感,又由这种冷和白色幻化出“霜”的视觉联想,将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打破了感官界限,使诗歌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创意,让读者能从多个角度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山白鸟忽鸣”,寥寥五字勾勒出月夜山间的独特景致。夜幕低垂,月儿缓缓升起,银白的月光倾洒而下,将山峦浸染成一片素白。归巢栖息的鸟儿,或许是被这突然漫溢的清辉惊扰,猛然发出一声啼鸣。此句虽未着一“夜”字,却通过“山白”暗示月照群山的夜色,以“鸟忽鸣”点明月下山中的动静变化,巧妙化用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意境,不着痕迹,浑然天成。鸟的鸣叫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却更衬出周遭环境的清幽深邃,正如古人所言“鸟鸣山更幽”,万籁俱寂中,一声鸟鸣便传得悠远绵长,一幅月白风清、静谧中偶有惊鸟啼鸣的山中月夜图,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石冷霜欲结”承接上句,转而从触觉与视觉交织的角度描绘。山间的石头,在夜色中渐渐浸透寒意,冷得仿佛能让霜凝结其上。一方面,是夜露与寒气使石面发凉;另一方面,月华如水,倾泻在石上,朦胧间好似覆了一层薄霜,更添清冷之感。​“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诗人将目光投向月下的溪泉。白日里,流泉奔涌,水花四溅,自有一番灵动之美,但稍显直白。而在月光笼罩下,溪水与月辉交融,褪去了喧嚣,变得静谧柔和。月光如轻纱,赋予万物朦胧之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了山、鸟、石、霜、泉、月、溪七样景物。诗人用月光作为背景,把六种景物都放在朦胧的月色里,不追求鲜艳的颜色,而是用清淡素雅的冷色调来描绘画面,重点表现夜晚流泉的优美意境。选的景物清幽,整体氛围清爽,风格俊逸,文字清新,让人感到安静、淡远、舒适。仔细体会,能感受到诗的韵味悠长,让人心情舒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完全超脱世外,他沉浸在景色中,静静地欣赏,怡然自得地享受。寂静的山、月光、冰冷的石头、流淌的泉水、溪边的雪,处处都流露出诗人的情感,回响着他的心声。他把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清秀淡雅的景色和空灵闲适的情怀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平和淡泊的气质,让人感到宁静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写得平淡自然,突出了夜泉的特色,令人觉新颖独至。

不详苏州大学教授王英志《明人绝句三十家赏评》

# 如《夜泉》诗:“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意境幽静,颇有王维辋川诗景致,山鸟霜石、流泉、月色,这如幻如梦的山中,流泉化为一溪洁白的溪流,意趣生动灵透,随物赋形,构思新颖,体现了清新潇洒的独特风格。

不详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明清诗歌史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梁储《元夜》

下一篇:明·吴斌《北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