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hén
xiù
cái
huán
shā
shàng
xǐng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mǎn
xiě
lèi
chén
āi
luàn
hòu
huán
xiāng
āi
fēng
huā
hán
shí
guò
jiā
fén
shàng
sūn
lái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逐句剖析

"满衣血泪与尘埃":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

# 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满衣:全身衣服。

"乱后还乡亦可哀":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 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风雨梨花寒食过":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 过:过去了,尽了。,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

"几家坟上子孙来":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明代诗人高启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以清明祭扫为切入点,深刻反映元末战乱后民生凋敝。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语言朴素清新,纯然白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高启在元末明初战乱背景下创作的一首感怀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朝统治陷入长达二十余年的混战,农民军、政府军与地主武装的冲突导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诗人于清明时节送友人陈秀才返回沙上故里扫墓时,写下这首反映战乱创伤的七言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时伤乱的战乱题材诗。诗歌通过通过清明无人祭扫的细节,折射出元末战乱导致十室九空、村落凋敝的社会图景。既表达了对战争荼毒生灵的深刻控诉,也寄寓着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同情,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从眼前情景落笔,布满衣襟的血泪与征尘,刻画出陈秀才在战火中侥幸生还、跋涉归乡的凄苦形象。“乱后还乡”四字既点明返乡的特殊背景,又为后文埋下伏笔。后两句“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转而描绘诗人预想的清明景象。寒食节后的凄风苦雨摧折梨花,暗喻战乱造成的民生凋敝,而乡野间稀疏的祭扫人迹,更凸显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痛现实。末两句勾勒出战火摧残后的乡村荒芜图景,透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切痛恨与对当权者的愤懑。

3. 作品点评

作品描绘了战乱过后百姓的悲苦命运与乡野的破败景象,以元末动荡时期为背景,展现了黎民家破人亡的凄惨境遇。其叙事视角从局部特写逐渐拓展至全景扫描,情感表达由个体遭遇延伸至群体命运,行文从具体细节延展至宏观图景,艺术境界逐渐深化,视野不断拓宽。字里行间流露出创作者对百姓困苦生活的深切关怀,通过生动的场景刻画传递出对乱世苍生的悲悯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深沉地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乱、同情民生疾苦的胸怀。诗之语言补素清新,纯然白描,堪称本色。

苏州大学教授王英志《明人绝句三十家赏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下一篇:明·沈明臣《别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