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姿只合在瑶台":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
# 瑶台:神仙居住之地。,合:应该。,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谁向江南处处栽":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
"雪满山中高士卧":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
# 雪满山中高士卧: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高士,孤高的隐士。
"月明林下美人来":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 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美人,此指梅花。
"寒依疏影萧萧竹":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
# 萧萧:竹子摇曳时发出的声音。,疏影:稀疏的身影。,依:依附。
"春掩残香漠漠苔":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
# 苔:青苔。,漠漠:密布的样子。,掩:遮掩。
"自去何郎无好咏":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 好咏:好诗章。,何郎:即南朝梁时著名诗人何逊。
"东风愁寂几回开":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 愁寂:愁苦寂寞。,东风:春风。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将梅花赋予人格化的艺术表现,既传神地勾勒出梅花的形态特征,又深刻展现了其精神内核。诗人不仅捕捉到梅花的外在风姿,更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梅花的内在神韵,体现出不俗的诗歌成就。
2. 写作手法
拟人:“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仙人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暗示其高洁本质,又以“谁向江南处处栽”的疑问表达对梅花流落人间的惋惜。用典:“月明林下美人来。”化用《世说新语》典故,《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该诗中将梅花拟作具有“林下风气”的才女,在柔和的月光下,植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如同人格般的美好品质。
3. 分段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这两句诗开篇就给人惊艳之感。“琼姿”是专门用来形容梅花之美的词语,诗人却说这样美丽的梅花本该住在仙界的瑶台,却不知被哪位仙人栽种到了江南。这样的写法立刻让平凡的梅花有了仙气。昆仑山上的瑶台是用五彩美玉建造的仙境,而梅花的美完全可以与仙界的琼玉相配。这个疑问式的写法非常巧妙,既赞美了梅花的超凡脱俗,又暗示了它本不该在凡间出现。诗人通过这样的想象,赋予了梅花“谪仙”的身份——虽然生长在人间,却依然保持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梅花品格的深刻理解。至于为什么特别提到江南,可能是因为诗人长期生活在江南,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只有江南的灵秀山水才配得上梅花的清雅。“雪满山中高士卧”这句诗展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格。梅花虽生长在人间,却带着与生俱来的仙气,不愿沾染尘世的喧嚣,宁愿选择积雪覆盖的深山作为居所。人们常说的“傲霜斗雪”其实是对梅花的误解,它并非要与严寒对抗,而是以从容的姿态面对风雪,展现出超然物外的气度。“月明林下美人来”则描绘了梅花清雅动人的另一面。它如同月下仙子,只有远离尘俗、静心欣赏的人才能领略其风采。就像《世说新语》中才女谢道韫那般,梅花散发着“林下风气”的独特气质。这两句诗通过“高士”与“美人”的意象,生动展现了梅花既孤高又美好的双重品格。反复品味这些诗句,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梅花所代表的高洁精神。“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两句诗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展现了梅花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句本可以按常规写作“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但诗人将“寒”与“春”置于句首,使这两个抽象概念成为诗句的灵魂,而“竹”与“苔”则退居次要位置。山间的青竹以萧萧之声传递寒意,衬托出梅花疏影的高洁;密布的青苔则用春意温柔地守护着落梅的余香。诗人通过这种意象重组,不仅表现了梅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更突出了梅花精神中“寒”与“春”的辩证统一——既能在严寒中保持气节,又能以清香迎接春天。这种匠心独运的语序调整,使诗句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对梅花品格的深刻诠释,体现了诗人不俗的艺术才华。“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道出了诗人对梅花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中的“何郎”指的是南朝诗人何逊,他虽非最早咏梅之人,却因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佳作而被视为咏梅诗的开创者。诗人在这里感叹:自何逊之后,梅花似乎再未遇到真正的知己,千百年来只能在东风中寂寞地开落。这种看似自负的表达,实则体现了诗人突破传统的勇气。正是这份“舍我其谁”的自信,让他敢于超越前人窠臼,创作出传世佳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种突破传统的自信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当一首诗真正达到艺术巅峰时,即便诗人表现出对前人的超越,也自然获得了无可指摘的地位。
# 白描生色,唤作古今梅花绝唱,亦无不可。高又有句云:“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亦第一等雅句。顾其颔联,则世所传“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十四字,恶诗也。……国初袁景文、高季迪集中,片羽略亦不乏,乃以白燕则汉水梁园,梅花则美人高士、月明雪满,参差共之,不过三家村塾师教村童对语长伎耳。
明末清初王夫之《明诗评选》
# 梅诗无过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七字,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半枝”。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是俗格。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下一篇:明·李存《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