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huā
jiǔ
shǒu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qióng
姿
zhǐ
zài
yáo
tái
shuí
xiàng
jiāng
nán
chù
chù
zāi
xuě
mǎn
shān
zhōng
gāo
shì
yuè
míng
lín
xià
měi
rén
lái
hán
shū
yǐng
xiāo
xiāo
zhú
chūn
yǎn
cán
xiāng
tái
láng
hǎo
yǒng
dōng
fēng
chóu
huí
kāi

译文

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逐句剖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

# 瑶台:神仙居住之地。,合:应该。,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谁向江南处处栽":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

"雪满山中高士卧":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

# 雪满山中高士卧: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高士,孤高的隐士。

"月明林下美人来":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 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美人,此指梅花。

"寒依疏影萧萧竹":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

# 萧萧:竹子摇曳时发出的声音。,疏影:稀疏的身影。,依:依附。

"春掩残香漠漠苔":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

# 苔:青苔。,漠漠:密布的样子。,掩:遮掩。

"自去何郎无好咏":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 好咏:好诗章。,何郎:即南朝梁时著名诗人何逊。

"东风愁寂几回开":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 愁寂:愁苦寂寞。,东风:春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花九首(其一)》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在表现梅花孤高品格时,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咏梅诗常见的哀婉基调,流露出对梅花的怜爱之情。首联诗人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梅花被“贬”到人间的惋惜之情。颔联用了东汉袁安卧雪的典故和隋朝赵师雄月夜林中逢美人的传说来描绘梅花,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的孤傲与高洁。颈联诗人通过梅花与竹子、苔藓的映衬,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高清冷。尾联诗人以何逊的咏梅诗为标杆,感叹自何逊之后无人能写出更好的咏梅诗,同时也表达了对梅花孤独绽放、无人赏识的愁寂之情。诗人通过典故的灵活运用,赋予梅花鲜活的人格特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咏梅传统中,以其对梅花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高启的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始终笼罩在明初严酷的政治阴影下。洪武二年(1369),他奉诏入京编修《元史》,途中所作《赴京道中逢还乡友》“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的诗句,已透露出对朝堂的深深忧虑。在京期间,他敏锐察觉到文人处境的危险,《元史》修成后虽获翰林编修、户部侍郎等职,却以“冒进用”为由坚决请辞。归乡后,这种政治焦虑在其诗作中持续发酵,最终因替苏州知府魏观撰写《上梁文》而招致腰斩之祸,年仅三十九岁。《梅花九首(其一)》正是这种危惧心理的艺术投射,通过梅花意象隐晦表达着乱世文人的精神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将梅花赋予人格化的艺术表现,既传神地勾勒出梅花的形态特征,又深刻展现了其精神内核。诗人不仅捕捉到梅花的外在风姿,更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梅花的内在神韵,体现出不俗的诗歌成就。

2. 写作手法

拟人:“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仙人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暗示其高洁本质,又以“谁向江南处处栽”的疑问表达对梅花流落人间的惋惜。用典:“月明林下美人来。”化用《世说新语》典故,《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该诗中将梅花拟作具有“林下风气”的才女,在柔和的月光下,植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如同人格般的美好品质。

3. 分段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这两句诗开篇就给人惊艳之感。“琼姿”是专门用来形容梅花之美的词语,诗人却说这样美丽的梅花本该住在仙界的瑶台,却不知被哪位仙人栽种到了江南。这样的写法立刻让平凡的梅花有了仙气。昆仑山上的瑶台是用五彩美玉建造的仙境,而梅花的美完全可以与仙界的琼玉相配。这个疑问式的写法非常巧妙,既赞美了梅花的超凡脱俗,又暗示了它本不该在凡间出现。诗人通过这样的想象,赋予了梅花“谪仙”的身份——虽然生长在人间,却依然保持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梅花品格的深刻理解。至于为什么特别提到江南,可能是因为诗人长期生活在江南,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只有江南的灵秀山水才配得上梅花的清雅。“雪满山中高士卧”这句诗展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格。梅花虽生长在人间,却带着与生俱来的仙气,不愿沾染尘世的喧嚣,宁愿选择积雪覆盖的深山作为居所。人们常说的“傲霜斗雪”其实是对梅花的误解,它并非要与严寒对抗,而是以从容的姿态面对风雪,展现出超然物外的气度。“月明林下美人来”则描绘了梅花清雅动人的另一面。它如同月下仙子,只有远离尘俗、静心欣赏的人才能领略其风采。就像《世说新语》中才女谢道韫那般,梅花散发着“林下风气”的独特气质。这两句诗通过“高士”与“美人”的意象,生动展现了梅花既孤高又美好的双重品格。反复品味这些诗句,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梅花所代表的高洁精神。“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两句诗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展现了梅花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句本可以按常规写作“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但诗人将“寒”与“春”置于句首,使这两个抽象概念成为诗句的灵魂,而“竹”与“苔”则退居次要位置。山间的青竹以萧萧之声传递寒意,衬托出梅花疏影的高洁;密布的青苔则用春意温柔地守护着落梅的余香。诗人通过这种意象重组,不仅表现了梅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更突出了梅花精神中“寒”与“春”的辩证统一——既能在严寒中保持气节,又能以清香迎接春天。这种匠心独运的语序调整,使诗句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对梅花品格的深刻诠释,体现了诗人不俗的艺术才华。“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道出了诗人对梅花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中的“何郎”指的是南朝诗人何逊,他虽非最早咏梅之人,却因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佳作而被视为咏梅诗的开创者。诗人在这里感叹:自何逊之后,梅花似乎再未遇到真正的知己,千百年来只能在东风中寂寞地开落。这种看似自负的表达,实则体现了诗人突破传统的勇气。正是这份“舍我其谁”的自信,让他敢于超越前人窠臼,创作出传世佳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种突破传统的自信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当一首诗真正达到艺术巅峰时,即便诗人表现出对前人的超越,也自然获得了无可指摘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描生色,唤作古今梅花绝唱,亦无不可。高又有句云:“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亦第一等雅句。顾其颔联,则世所传“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十四字,恶诗也。……国初袁景文、高季迪集中,片羽略亦不乏,乃以白燕则汉水梁园,梅花则美人高士、月明雪满,参差共之,不过三家村塾师教村童对语长伎耳。

明末清初王夫之《明诗评选》

# 梅诗无过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七字,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半枝”。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是俗格。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其二)》

下一篇:明·李存《昔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