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xià
zhuó
jiǔ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jiǔ
shí
chūn
guāng
zhì
suō
huā
qián
zhuó
jiǔ
chàng
gāo
zhī
shàng
huā
kāi
néng
shì
shàng
rén
shēng
néng
hǎo
huā
nán
zhòng
cháng
kāi
shào
nián
guò
chóng
lái
rén
shēng
xiàng
huā
qián
zuì
huā
xiào
rén
shēng
shì
dāi

译文

暮春时节的春光一瞬间便过去了,在花前斟上美酒,高歌一曲。枝头上的花还能开放几日,世上的人又能活多少个春秋呢。美丽的花朵总是难以培育,就算花开也难以长久,少年易老,岁月难以重来。人生若不在花前醉酒,花也会笑话这样的人生如此呆板。

逐句剖析

"九十春光一掷梭":暮春时节的春光一瞬间便过去了,

# 九十:指数九数十的天气,已是暮春时节。

"花前酌酒唱高歌":在花前斟上美酒,高歌一曲。

"枝上花开能几日":枝头上的花还能开放几日,

"世上人生能几何":世上的人又能活多少个春秋呢。

"好花难种不长开":美丽的花朵总是难以培育,就算花开也难以长久,

"少年易过不重来":少年易老,岁月难以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人生若不在花前醉酒,

"花笑人生也是呆":花也会笑话这样的人生如此呆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花下酌酒歌》是明代诗人唐寅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春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意象,抒发了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豁达情怀。首联以织机飞梭喻时光流逝之迅疾,开篇即营造出时光飞逝的紧迫感。诗人手持酒杯在花下高歌的场景,奠定了全诗及时行乐的基调。颔联运用双重对比手法:上句写自然之花朝开暮谢,下句转写人生苦短,通过"几日"与"几何"的叠用强化生命短暂的慨叹,形成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的互文。颈联采用顶真格律,前句"好花"与后句"少年"形成递进式类比。以栽培不易的花卉暗喻青春年华,既延续前文的自然意象,又深化了韶华难再的哲思,对仗工整且意蕴绵长。尾联以拟人手法作结,赋予花木以笑谑人间的灵性。通过"醉"与"笑"的对照,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态度完美融合,既呼应首联的饮酒场景,又升华出超然物外的生命境界。四联环环相扣,从时光飞逝的警醒到生命短暂的慨叹,再从自然意象的类比到人生哲理的升华,形成螺旋上升的情感脉络。诗人将抽象的人生感悟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在浅白如话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展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生命意识和诗意栖居的审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开篇即以“九十春光”将宏阔的春季压缩为九十日,暗合农历节气流转的精确性;“掷梭”化用《淮南子》“白驹过隙”的时空焦虑,将抽象时间具象为织机梭子的物理运动,听觉上强化“嗖”的破空之声。“掷”字兼具暴力性与轻盈感——既暗示时间被外力强行抽离的无奈,又暗藏诗人主动抛掷世俗束缚的洒脱。“花前酌酒”的纵情姿态,实为对抗时间暴政的武器。而数字“九十”的确定性与“一掷梭”的瞬时性形成认知冲突,迫使读者在“漫长春日”与“刹那永恒”的夹缝中重新审视生命价值。“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上句聚焦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下句转向人类社会的“生老病死”,通过“枝上-世上”的空间对照,构建起微观/宏观的双重视野。“几日”与“几何”均指向时间量词的模糊性,但前者以具体花卉为参照系,后者升华为哲学层面的终极追问,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跃迁。两句末尾“日”“何”押仄声韵,短促音节如生命倒计时,配合平仄交替形成心跳般的节奏压迫感。“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前句尾词“不长开”与后句首词“少年”形成断裂式衔接,实则暗藏逻辑递进——“难种”对应“易过”,揭示美好事物(花/青春)的本质脆弱性;“不长开”呼应“不重来”,构建出“存在即消逝”的永恒命题。而“种花”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劳作行为,被赋予存在主义解读:人生如同培育花卉,既要付出艰辛(难种),又注定无法永恒占有(不长开)。这种“耕耘与失去”的悖论,直指明代商品经济下价值迷失的集体焦虑。“好花”的绚烂与“不长开”的凋零形成色彩反差,而“少年”的鲜活与“不重来”的苍白构成质感碰撞,在读者意识中烙印出强烈的记忆图谱。“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前文始终以人类为中心观察自然,此联突然切换至花的主体视角。“笑”字赋予花卉人格化特征,将单向度的劝酒诗转化为双向的生命对话。通过“醉”与“笑”的价值倒置完成哲学突破——世人笑醉者为愚,诗人却笑清醒者为痴。这种悖论式表达暗合禅宗“不二法门”,在明代心学影响下解构了传统时间观念的权威性。而末句未言明“何以解忧”,却以“花笑”的开放性意象收束,引导读者自行参悟: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醉酒或清醒,而在主客交融的审美体验中实现精神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方豪《故国》

下一篇:明·罗洪先《有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