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无烟晚风定":在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风平浪静,也没有厚重的暮霭,
"春水平铺如练净":清澈的湖水像洁白的绸缎平铺在大地上。
# 练:洁白的丝织品,这里用来比喻洞庭湖水的明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远望君山,只见一片青翠的山色,
#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相传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处。
"湘女梳头对明镜":景色倒映在湖水中,宛如湘水女神正对着明镜梳理秀发。
# 湘女:神话中的湘水之神。
"镜里芙蓉夜不收":若说这是湘女在对镜梳妆,为什么还不将镜子收起来,
# 芙蓉:双关湖中的荷花与镜中之人面芙蓉,既是荷花的别名,又以形容美人的颜面,所谓“芙蓉如面柳如眉”也。
"水光山色两悠悠":仔细端详,原是青山与绿水相互映照,山影悠悠,水色悠悠。
# 悠悠: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直教流下春江去":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顺着春江向东流去吧,
# 春江:指长江,洞庭湖流入长江而东下。
"消得巴陵万古愁":让江水冲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愁苦。
# 万古愁:指湘水女神的无尽哀苦愁怨。,巴陵:古郡名,治所在岳阳,因以作为岳阳的别称。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孟载,号眉庵,祖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元末曾为张士诚记室,不久辞去。明初,任河南荥阳令,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后被谗夺职,服劳役于京,卒于工所。杨基是杨维桢的弟子,当时称二人为“老杨”“少杨”。其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并称“吴中四杰”,亦称“明初四杰”,共创北郭诗社。他以诗著称,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长于诗律,写景新巧,抒情细腻,辞藻秾丽,色彩明爽,诗风轻柔,韵致浓郁。其词也有相似的风格,颇有香奁体风致,但能做到香而不软,丽而不艳。代表作品有《初春》《雪中柳》《清平乐·江宁春馆写怀》《蝶恋花·春闺怨》等。著有《眉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登临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与君山时所见的湖平如练、君山青翠、水光山色相映的景象,营造出空阔疏淡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还有对历史沧桑的感叹。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画面。“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一句仅用“无烟”“如练净”等词,便生动呈现出洞庭湖夜晚风平浪静、湖面澄澈空明的景象,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尽显自然之美。正衬:以小衬大,“君山一点望中青”一句中,“一点”展现出君山的渺小,与洞庭湖的辽阔浩渺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洞庭湖的雄浑壮阔,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空间的广袤无垠。直抒胸臆:诗歌结尾“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直抒胸臆,诗人直白地道出内心愁绪。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使诗歌情感瞬间迸发,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与情感深度。化用:尾联“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化用李煜和李白的诗句,巧妙融合前人以水喻愁、冲消万古愁的意象,赋予诗句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诗人将个人愁思与巴陵的历史沧桑相融合,推陈出新,深化了诗歌主题,使诗歌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凝练概括了诗人登楼望湖的初始印象。“无烟”一词意蕴深远,既描绘出湖面澄澈空明的景致,又暗指虽然是傍晚时分,但天气清朗,视线极佳,为后文眺望君山埋下伏笔。三、四两句“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转而聚焦君山景色。“一点”既是真实的视觉感受,又通过以小衬大的手法,凸显洞庭湖的辽阔浩渺,故而从楼上远眺,君山仅呈现出“一点”。“青”字生动描绘出山的盎然生机,与上句中的“春”字遥相呼应。五、六句承接上文,着力刻画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悠远意境。诗句既描摹了湖山景致,也寄托了诗人登楼远眺时悠然绵长的情思。从遐想中回过神来,诗人愁绪萦绕,眼前山水仿佛也染上了悠悠之意。此二句写景,为后面两句直抒胸臆做好铺垫。诗歌以“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收尾,笔锋一转,诗人的视野从君山拓展至整个洞庭湖,由景入情。这两句内涵丰富,极具想象空间。君山、岳阳地处洞庭湖水汇入长江的湖口,“流下春江去”是对地理实景的描绘;诗人更以水喻愁,巧妙化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意,将个人身世之感、思乡之情融入其中,使诗歌情感由清浅转为浓烈深沉,主题也得以进一步深化。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依循诗人游览的顺序,层层铺展描写脉络:先写登楼眺望洞庭湖景,再由湖面过渡到君山,继而将山光水色融合描绘,最后以抒情收尾。全诗结构明晰,层次井然。诗中营造出空远清疏的意境,语言优美自然、朗朗上口,展现出明初诗歌的一些风格特征。
#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体,熔古今于一炉,绮丽而不纤弱,通俗而又深沉,是《眉庵集》中的佳作。
不详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明诗三百首》
# 诗中以巧妙的比喻、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辉的壮丽景色。
不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钱振民《明诗观止》
# 《登岳阳楼望君山》这首七言短古,重点写君山,掺入传说,用虚实结合的笔法,表现出湖中君山的神韵,也颇有笔力。这些篇章都与单纯的摹拟不同,能给人以新鲜感。
不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丁成泉《中国山水诗史》第二版
# 杨基的这首诗,在构思上很有特色,在前六句中,他把视线凝于一点,紧扣君山做文章,而到了结尾两句,视线突然从君山移开,转向缓缓流动的湖水以及整个巴陵郡,眼前豁然开朗,全诗便充满了活力。同时,静与动的关系也得到了平衡,前六句的基调是宁静的,结尾两句则充满动势,稍纵即收,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余地,真可谓“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谢榛《四溟诗话》)。(《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
不详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言学教授黄锦章《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