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人患鼠":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
# 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
"乞猫于中山":到中山讨猫。
# 中山: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北正定东北。,于:在。,乞:向人讨,请求。
"中山人予之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
# 予:给予。,中山: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北正定东北。
"猫善捕鼠及鸡":又善于捉鸡。
# 善:善于,擅长。
"月余":过了一个多月,
"鼠尽而鸡亦尽":老鼠没了,鸡也没了。
"其子患之":他的儿子很担心,
"告其父曰":对他父亲说:“
"盍去诸":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 盍去诸:为何不把它赶走呢?盍,何不,为什么不。又,《观巴黎油画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其父曰":他父亲说:“
"是非若所知也":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
# 若:你。,是:这。
"吾之患在鼠":我的祸害是老鼠,
"不在乎无鸡":不在乎有没有鸡。
"夫有鼠":有老鼠,
# 夫:那(若之何去夫猫)(发语词)。又,《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则窃吾食":就会偷吃我的粮食,
"毁吾衣":毁坏我的衣服,
"穿吾垣墉":穿破我的墙壁,
# 垣墉:墙壁。垣,矮墙;墉,高墙。,穿:凿穿。
"毁伤吾器用":啃坏我的用具,
"吾将饥寒焉":我就会饥寒交迫,
# 焉: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的。
"不病于无鸡乎":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 于:比。,病:有害。
"无鸡者":没有鸡,
"弗食鸡则已耳":只不过不吃鸡罢了,
# 已耳:罢了。耳,语气词。,食:吃。,弗:不。
"去饥寒犹远":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 去:距离。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 去:去除(本文可意义为“赶走”)(盍去诸)(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要。之何:为什么。若:像这样。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篇哲理散文。描绘了赵人为治鼠患引入善捕鼠鸡的猫,最终因猫食鸡陷入两难抉择,其父以“鼠患重于无鸡”为由力排众议的故事。体现了权衡利弊时需抓主要矛盾的处世智慧,表达了面对问题应着眼根本矛盾、不可因小失大的哲理思考。
2. 分段赏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故事以“鼠患”为矛盾起点,通过“乞猫”引出核心冲突。赵人因鼠患严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体现其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中山人提供的猫虽擅长捕鼠,却附带“捕鸡”的副作用,暗示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此处通过简洁的叙事,埋下“利弊权衡”的伏笔。“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时间推移后,猫的效用与缺陷同时显现:鼠患解除,但鸡群遭殃。儿子提议驱猫,反映其仅关注表面损失,缺乏对根本问题的判断。此段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凸显人物认知差异,为父亲的反驳铺垫逻辑基础。“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父亲以理性分析反驳儿子,强调“鼠患”对生存的威胁远大于“无鸡”的损失。通过列举鼠的破坏行为(窃食、毁衣、破墙等),具象化鼠患危害,凸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优先级。其逻辑链条严密,体现权衡利弊的智慧。“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若之何而去夫猫也?”父亲以反问收尾,强化核心观点:解决问题需抓主要矛盾,必要时需容忍局部损失。此段通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揭示寓言的哲理内核——现实决策中,完美方案往往不存在,需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取舍。
上一篇:明·张含《开怀》
下一篇:明·文徵明《钱氏池上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