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归赵,
# 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赚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人皆称之":人们都称赞他。
"予未敢以为信也":我却不敢认为这是可信的。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
"诈赵而胁其璧":欺骗赵国并威胁索要和氏璧。
"是时言取璧者":这时秦国说要得到和氏璧,
"情也":是实情,
# 情:实情、本意。
"非欲以窥赵也":并非想借此窥视赵国。
"赵得其情则弗予":赵国了解秦国的实情就不给予和氏璧,
"不得其情则予":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得其情而畏之则予":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
"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此两言决耳":这两句话就能决定了,
"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为什么既畏惧秦国又去挑起它的愤怒呢!
"且夫秦欲璧":况且秦国想要和氏璧,
"赵弗予璧":赵国不给予和氏璧,
"两无所曲直也":双方都没有什么对错。
"入璧而秦弗予城":赵国献上和氏璧而秦国不给予城池,
"曲在秦":理亏在秦国;
"秦出城而璧归":秦国拿出城池而和氏璧归还,
"曲在赵":理亏在赵国。
"欲使曲在秦":想要使理亏在秦国,
"则莫如弃璧":就不如放弃和氏璧;
"畏弃璧":害怕放弃和氏璧,
"则莫如弗予":就不如不给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秦王既然按照地图来给予城池,
"又设九宾":又设置九宾大礼,
# 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最隆重的外交礼节。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斋而受璧":斋戒后接受和氏璧,
"其势不得不予城":从形势上看不得不给赵国城池。
"璧入而城弗予":和氏璧进入秦国而秦国不给予城池,
"相如则前请曰":蔺相如就上前请求说:“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我本来就知道大王不会给赵国城池。
"夫璧非赵璧乎":和氏璧难道不是赵国的璧吗?
"而十五城秦宝也":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珍宝。
"今使大王以璧故":现在假如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
"而亡其十五城":而失去十五座城池,
"十五城之子弟":十五座城池的百姓,
"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都会深深怨恨大王把我们像草芥一样抛弃。
"大王弗与城":大王不给城池,
"而绐赵璧":却骗得赵国的和氏璧,
# 绐:欺骗,骗取。
"以一璧故":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
"而失信于天下":而在天下人面前失信,
"臣请就死于国":我请求死在秦国,
"以明大王之失信":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秦王不一定不归还和氏璧。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现在为什么让随从怀揣和氏璧逃走,
"而归直于秦":而把理直的一方让给秦国呢?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这时秦国的本意还不想和赵国断绝关系罢了。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假如秦王发怒,在集市上杀掉蔺相如,
# 僇:通“戮”,杀戮。,令:假如。
"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逼近邯郸,
# 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武安君: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
"而责璧与信":责问和氏璧的去向和赵国的失信,
# 责:求。这里指索取。
"一胜而相如族":一次获胜就可以使蔺相如灭族,
# 族:灭族。
"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再次获胜和氏璧最终还是会进入秦国。
"吾故曰":所以我说: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蔺相如能使和氏璧得以保全,
"天也":是天意啊。
"若其劲渑池":至于他在渑池会上的强硬表现,
# 劲渑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劲:强劲。果敢的意思。
"柔廉颇":对廉颇的温和忍让,
# 柔廉颇:廉颇,赵国名将。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打算侮辱他。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避让廉颇。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廉蔺遂成刎颈之交。柔:忍让。退让的意思。
"则愈出而愈妙于用":就越表现越显得运用巧妙。
"所以能完赵者":他之所以能保全赵国,
"天固曲全之哉":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啊!
# 曲全:委屈成全。
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等,祖籍太仓(今属江苏)。嘉靖进士,历官主事、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早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诗文渐趋平淡。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论史题材的文章。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事件,作者提出不同于众人的观点,认为赵国应根据秦国取璧的真实意图决定是否予璧,而蔺相如使舍人怀璧而逃的做法,看似机智,实则将理直让给了秦国。作者从多方面分析了事件中的利弊得失,表达了对该历史事件重新审视与思考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开篇,王世贞便直截了当地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举提出质疑,鲜明表态“未敢以为信也”,如此开门见山的立论,令人眼前一亮。文章围绕《史记》记载的事件脉络徐徐展开——自秦昭王提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起,至“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终。王世贞以敏锐的洞察力直击事件本质,他指出,尽管秦强赵弱,但“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点明秦国当时的核心诉求仅是获取和氏璧,并非企图借题发挥进攻赵国。这一论断摒弃了对事件细枝末节的纠缠,立足史实,极具说服力。同时,王世贞并未以今度古,而是充分考虑到赵国在当时情境下,对秦国真实意图存在“知”与“不知”的认知差异,面对秦国威胁也有“惧”与“不惧”的不同应对策略。在他看来,赵国无论作何选择都在情理之中,真正值得商榷的,是蔺相如“既畏之而复挑其怒”的矛盾行径。毕竟,蔺相如再足智多谋,若其行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严重后果,终究不是明智之举。王世贞突破前人仅聚焦人物个体的局限,从全局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文章第三段中,王世贞以“得”与“畏”作为核心前提,巧妙构建出四种可能的情境组合,全面涵盖了赵国当时面临的所有抉择。基于严密的逻辑推演,他得出“两言决耳”的必然结论,即“予”或“弗予”的选择。这种论证方式极具说服力,读者一旦认可其前提假设,便不得不接受最终结论,充分彰显了逻辑的强大力量。在该段落中,王世贞为蔺相如设想了一番与秦王的对话。这番说辞之所以极具威慑力,在于其暗含精妙的二难推理:秦王若以城换璧,会引发国内民众的不满;若不给城而欺骗赵国,又将在诸侯间失信。陷入两难困境的秦王,唯有归还和氏璧才是破局之道。这篇文章篇幅虽短,不足四百字,却蕴含着多处严谨的逻辑推理。如果将文章深刻的历史见解比作鲜活的躯体,那么这些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恰似赋予其行动能力的坚实双足,让文章的观点得以稳健地立足。文章结尾,王世贞为避免读者产生疑惑,以“天固曲全之哉”的表述,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结果归因于天意,言辞委婉却态度鲜明地指出,即便和氏璧最终安然返赵,也不能就此认定蔺相如的行事策略全然无误。此番“归果于天”的论断,实则暗喻此次事件得以善终不过是偶然,并非蔺相如决策正确所致。这种观点与古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形成巧妙对照,王世贞反其道而行之,既不否定人力谋划的重要性,又通过对“天”的另类诠释,消解了传统叙事中对蔺相如的过度推崇,在历史评判中注入了独特的思辨色彩。
3. 作品点评
通览《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开篇“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以正反对照的方式,鲜明亮出观点,顺势引出后文的层层论证。文章核心的二、三段中,王世贞采用“情”“理”双轨并行的论述策略。论“情”之时,他从秦、赵两国局势切入,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紧紧围绕“得”与“畏”两个关键,深入剖析蔺相如“既畏而复挑其怒”的决策失误,将其中的矛盾与不妥之处一一呈现。而在析“理”环节,作者先破后立,通过多维度的假设与推演,紧扣“曲”“直”之辨,有力论证“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做法的荒谬。“情”“理”两段,在行文上先后有序,在表意上轻重分明,清晰展现出作者严密的逻辑脉络与深刻的思考轨迹。
# 论断题,其篇法、段法、句法,俱难得如此斩截爽朗,别无衬垫闲话,自是大家手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六
# 相如完璧归赵一节,至今凛凛有生气,国无待后人之营议也。然怀璧归赵之后,相如得以无恙,赵国得以免祸者,直一时之侥幸耳。故中间特设出一段中正之论,以为千古人臣保国保身万全之策,勿得视为迂谈而忽之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
# 力翻成说,自出新意,真觉石破天惊。此与郭子章管蔡论可称双璧。凤洲先生在明季与李攀龙先后主文盟,海内士大夫均为折服。其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所为文由藻饰而造平淡。观此论,洗尽铅华,清言娓,殆晓所遗乎?先生为有明钜子,不可不一读其文也。故补录之,蔡铸记。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十
# 层层指驳,辩才无碍,多读此种文,自足人灵思。
现代王文儒《宋元明文评注读本》
上一篇:明·宋濂《阅江楼记》
下一篇:明·陈昂《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