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ìn
xiàng
wán
guī
zhào
lùn

朝代:明作者:王世贞浏览量:4
lìn
xiàng
zhī
wán
rén
jiē
chēng
zhī
wèi
gǎn
wéi
xìn
qín
shí
chéng
zhī
kōng
míng
zhà
zhào
ér
xié
shì
shí
yán
zhě
qíng
fēi
kuī
zhào
zhào
qíng
qíng
qíng
ér
wèi
zhī
qíng
ér
wèi
zhī
liǎng
yán
jué
ěr
nài
zhī
wèi
ér
tiāo
qiě
qín
zhào
liǎng
suǒ
zhí
ér
qín
chéng
zài
qín
qín
chū
chéng
ér
guī
zài
zhào
shǐ
使
zài
qín
wèi
qín
wáng
àn
chéng
yòu
shè
jiǔ
bīn
zhāi
ér
shòu
shì
chéng
ér
chéng
xiàng
qián
qǐng
yuē
:“
:“
chén
zhī
dài
wáng
zhī
chéng
fēi
zhào
ér
shí
chéng
qín
bǎo
jīn
shǐ
使
wáng
ér
wáng
shí
chéng
shí
chéng
zhī
jiē
hòu
yuàn
wáng
cǎo
jiè
wáng
chéng
ér
dài
zhào
ér
shī
xìn
tiān
xià
chén
qǐng
jiù
guó
míng
wáng
zhī
shī
xìn
!”
!”
qín
wáng
wèi
fǎn
jīn
nài
shǐ
使
shè
rén
huái
怀
ér
táo
zhī
ér
guī
zhí
qín
shì
shí
qín
wèi
zhào
jué
ěr
lìng
qín
wáng
ér
xiàng
shì
ān
jūn
shí
wàn
zhòng
hán
dān
ér
xìn
shèng
ér
xiàng
zài
shèng
ér
zhōng
qín
yuē
lìn
xiàng
zhī
huò
quán
tiān
ruò
jìn
miǎn
chí
róu
lián
chū
ér
miào
yòng
suǒ
néng
wán
zhào
zhě
tiān
quán
zhī
zāi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归赵,人们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认为这是可信的。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威胁索要和氏璧。这时秦国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并非想借此窥视赵国。赵国了解秦国的实情就不给予和氏璧,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什么既畏惧秦国又去挑起它的愤怒呢!况且秦国想要和氏璧,赵国不给予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对错。赵国献上和氏璧而秦国不给予城池,理亏在秦国;秦国拿出城池而和氏璧归还,理亏在赵国。想要使理亏在秦国,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就不如不给予。秦王既然按照地图来给予城池,又设置九宾大礼,斋戒后接受和氏璧,从形势上看不得不给赵国城池。和氏璧进入秦国而秦国不给予城池,蔺相如就上前请求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不会给赵国城池。和氏璧难道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珍宝。现在假如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而失去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把我们像草芥一样抛弃。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得赵国的和氏璧,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在天下人面前失信,我请求死在秦国,来表明大王的失信。”秦王不一定不归还和氏璧。现在为什么让随从怀揣和氏璧逃走,而把理直的一方让给秦国呢?这时秦国的本意还不想和赵国断绝关系罢了。假如秦王发怒,在集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逼近邯郸,责问和氏璧的去向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蔺相如灭族,再次获胜和氏璧最终还是会进入秦国。所以我说:蔺相如能使和氏璧得以保全,是天意啊。至于他在渑池会上的强硬表现,对廉颇的温和忍让,就越表现越显得运用巧妙。他之所以能保全赵国,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啊!

逐句剖析

"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归赵,

# 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赚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人皆称之":人们都称赞他。

"予未敢以为信也":我却不敢认为这是可信的。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

"诈赵而胁其璧":欺骗赵国并威胁索要和氏璧。

"是时言取璧者":这时秦国说要得到和氏璧,

"情也":是实情,

# 情:实情、本意。

"非欲以窥赵也":并非想借此窥视赵国。

"赵得其情则弗予":赵国了解秦国的实情就不给予和氏璧,

"不得其情则予":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得其情而畏之则予":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

"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此两言决耳":这两句话就能决定了,

"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为什么既畏惧秦国又去挑起它的愤怒呢!

"且夫秦欲璧":况且秦国想要和氏璧,

"赵弗予璧":赵国不给予和氏璧,

"两无所曲直也":双方都没有什么对错。

"入璧而秦弗予城":赵国献上和氏璧而秦国不给予城池,

"曲在秦":理亏在秦国;

"秦出城而璧归":秦国拿出城池而和氏璧归还,

"曲在赵":理亏在赵国。

"欲使曲在秦":想要使理亏在秦国,

"则莫如弃璧":就不如放弃和氏璧;

"畏弃璧":害怕放弃和氏璧,

"则莫如弗予":就不如不给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秦王既然按照地图来给予城池,

"又设九宾":又设置九宾大礼,

# 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最隆重的外交礼节。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斋而受璧":斋戒后接受和氏璧,

"其势不得不予城":从形势上看不得不给赵国城池。

"璧入而城弗予":和氏璧进入秦国而秦国不给予城池,

"相如则前请曰":蔺相如就上前请求说:“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我本来就知道大王不会给赵国城池。

"夫璧非赵璧乎":和氏璧难道不是赵国的璧吗?

"而十五城秦宝也":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珍宝。

"今使大王以璧故":现在假如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

"而亡其十五城":而失去十五座城池,

"十五城之子弟":十五座城池的百姓,

"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都会深深怨恨大王把我们像草芥一样抛弃。

"大王弗与城":大王不给城池,

"而绐赵璧":却骗得赵国的和氏璧,

# 绐:欺骗,骗取。

"以一璧故":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

"而失信于天下":而在天下人面前失信,

"臣请就死于国":我请求死在秦国,

"以明大王之失信":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秦王不一定不归还和氏璧。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现在为什么让随从怀揣和氏璧逃走,

"而归直于秦":而把理直的一方让给秦国呢?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这时秦国的本意还不想和赵国断绝关系罢了。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假如秦王发怒,在集市上杀掉蔺相如,

# 僇:通“戮”,杀戮。,令:假如。

"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逼近邯郸,

# 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武安君: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

"而责璧与信":责问和氏璧的去向和赵国的失信,

# 责:求。这里指索取。

"一胜而相如族":一次获胜就可以使蔺相如灭族,

# 族:灭族。

"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再次获胜和氏璧最终还是会进入秦国。

"吾故曰":所以我说: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蔺相如能使和氏璧得以保全,

"天也":是天意啊。

"若其劲渑池":至于他在渑池会上的强硬表现,

# 劲渑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劲:强劲。果敢的意思。

"柔廉颇":对廉颇的温和忍让,

# 柔廉颇:廉颇,赵国名将。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打算侮辱他。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避让廉颇。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廉蔺遂成刎颈之交。柔:忍让。退让的意思。

"则愈出而愈妙于用":就越表现越显得运用巧妙。

"所以能完赵者":他之所以能保全赵国,

"天固曲全之哉":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啊!

# 曲全:委屈成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一篇史论。文章开篇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表明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持不同观点。随后从秦、赵两国时势和外交形势的“情”与“理”展开剖析,得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是因秦国不想与赵国为敌,乃“天固曲全之哉”。写作上运用假设论证,逻辑清晰、论述严密。开头直抒己见,奠定质疑基调;中间层层分析两国形势,深入论证;结尾得出结论。全文辩驳有力,打破传统认知,从全新角度解读历史事件,极具思辨性与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等,祖籍太仓(今属江苏)。嘉靖进士,历官主事、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早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诗文渐趋平淡。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代历史学家王世贞治学严谨,见解独到,从不盲目因袭古人观点,常以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历史事件中细微而关键的线索,提出新颖且深刻的见解。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蔺相如曾肩负使命,携带和氏璧前往秦国,欲以璧换取十五座城池。面对毫无诚意的秦王,他凭借超群的智慧与果敢,成功保全和氏璧,使其安然返回赵国,“完璧归赵”的典故也由此流传千古,后世多对蔺相如的智勇之举赞誉有加。然而,王世贞却另辟蹊径,以独特视角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创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论史题材的文章。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事件,作者提出不同于众人的观点,认为赵国应根据秦国取璧的真实意图决定是否予璧,而蔺相如使舍人怀璧而逃的做法,看似机智,实则将理直让给了秦国。作者从多方面分析了事件中的利弊得失,表达了对该历史事件重新审视与思考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开篇,王世贞便直截了当地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举提出质疑,鲜明表态“未敢以为信也”,如此开门见山的立论,令人眼前一亮。文章围绕《史记》记载的事件脉络徐徐展开——自秦昭王提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起,至“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终。王世贞以敏锐的洞察力直击事件本质,他指出,尽管秦强赵弱,但“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点明秦国当时的核心诉求仅是获取和氏璧,并非企图借题发挥进攻赵国。这一论断摒弃了对事件细枝末节的纠缠,立足史实,极具说服力。同时,王世贞并未以今度古,而是充分考虑到赵国在当时情境下,对秦国真实意图存在“知”与“不知”的认知差异,面对秦国威胁也有“惧”与“不惧”的不同应对策略。在他看来,赵国无论作何选择都在情理之中,真正值得商榷的,是蔺相如“既畏之而复挑其怒”的矛盾行径。毕竟,蔺相如再足智多谋,若其行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严重后果,终究不是明智之举。王世贞突破前人仅聚焦人物个体的局限,从全局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文章第三段中,王世贞以“得”与“畏”作为核心前提,巧妙构建出四种可能的情境组合,全面涵盖了赵国当时面临的所有抉择。基于严密的逻辑推演,他得出“两言决耳”的必然结论,即“予”或“弗予”的选择。这种论证方式极具说服力,读者一旦认可其前提假设,便不得不接受最终结论,充分彰显了逻辑的强大力量。在该段落中,王世贞为蔺相如设想了一番与秦王的对话。这番说辞之所以极具威慑力,在于其暗含精妙的二难推理:秦王若以城换璧,会引发国内民众的不满;若不给城而欺骗赵国,又将在诸侯间失信。陷入两难困境的秦王,唯有归还和氏璧才是破局之道。这篇文章篇幅虽短,不足四百字,却蕴含着多处严谨的逻辑推理。如果将文章深刻的历史见解比作鲜活的躯体,那么这些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恰似赋予其行动能力的坚实双足,让文章的观点得以稳健地立足。文章结尾,王世贞为避免读者产生疑惑,以“天固曲全之哉”的表述,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结果归因于天意,言辞委婉却态度鲜明地指出,即便和氏璧最终安然返赵,也不能就此认定蔺相如的行事策略全然无误。此番“归果于天”的论断,实则暗喻此次事件得以善终不过是偶然,并非蔺相如决策正确所致。这种观点与古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形成巧妙对照,王世贞反其道而行之,既不否定人力谋划的重要性,又通过对“天”的另类诠释,消解了传统叙事中对蔺相如的过度推崇,在历史评判中注入了独特的思辨色彩。

3. 作品点评

通览《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开篇“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以正反对照的方式,鲜明亮出观点,顺势引出后文的层层论证。文章核心的二、三段中,王世贞采用“情”“理”双轨并行的论述策略。论“情”之时,他从秦、赵两国局势切入,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紧紧围绕“得”与“畏”两个关键,深入剖析蔺相如“既畏而复挑其怒”的决策失误,将其中的矛盾与不妥之处一一呈现。而在析“理”环节,作者先破后立,通过多维度的假设与推演,紧扣“曲”“直”之辨,有力论证“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做法的荒谬。“情”“理”两段,在行文上先后有序,在表意上轻重分明,清晰展现出作者严密的逻辑脉络与深刻的思考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论断题,其篇法、段法、句法,俱难得如此斩截爽朗,别无衬垫闲话,自是大家手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六

# 相如完璧归赵一节,至今凛凛有生气,国无待后人之营议也。然怀璧归赵之后,相如得以无恙,赵国得以免祸者,直一时之侥幸耳。故中间特设出一段中正之论,以为千古人臣保国保身万全之策,勿得视为迂谈而忽之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

# 力翻成说,自出新意,真觉石破天惊。此与郭子章管蔡论可称双璧。凤洲先生在明季与李攀龙先后主文盟,海内士大夫均为折服。其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所为文由藻饰而造平淡。观此论,洗尽铅华,清言娓,殆晓所遗乎?先生为有明钜子,不可不一读其文也。故补录之,蔡铸记。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十

# 层层指驳,辩才无碍,多读此种文,自足人灵思。

现代王文儒《宋元明文评注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宋濂《阅江楼记》

下一篇:明·陈昂《镜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