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映杖藜":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
# 杖藜:藜杖;拐杖。,丹山:被夕阳映红的山峦。
"夕阳犹在小桥西":夕阳的余晖还洒落在那座小桥的西面。
# 夕阳:还未落山的太阳。
"微吟不道惊溪鸟":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
# 不道:不觉,不料。,微吟:小声吟咏。
"飞入乱云深处啼":那鸟儿飞起,一下子钻进了那纷乱如麻的云层深处,还在那里啼叫着。
# 啼:啼叫。,乱云:纷乱的云。
明代绘画大师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终身未仕。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其绘画成就颇高,擅长画山水。四十岁前多画小幅,作细笔,谨密中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风貌,人称“粗沈”。还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杂记》《江南春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碧水、丹山、杖藜、夕阳、小桥、溪鸟等意象,描写了隐士于山水间悠然自得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野趣的向往与超脱尘俗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是静态的描写,“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是动态的描写,既强化画面真实感,又深化了隐逸山林的空寂意境。想象:“飞入乱云深处啼”,此句以溪鸟惊飞为引,借“乱云深处”的虚景想象,将鸟影融入苍茫云霭,更以“啼”声在云端回荡的听觉,突破画面的静态,使无声之画顿生灵动悠远之气韵。正衬:“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此句通过碧水、丹山、夕阳、小桥等意象的和谐叠加,以明丽山水衬托温暖暮色,共同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正衬出诗人杖藜徐行的闲适心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这幅画采用了静态的写作手法,强调了幽深的色调,绿色的水面和红色的山脉,再加上夕阳的余晖,呈现出一种绚丽的视觉效果。大背景中点缀的小桥和拄着拐杖的老人,共同勾画出了画中的层次感和画意。后两句“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这是一个动态的描写,专门捕捉了溪边飞翔的鸟类。鸟儿的出现并不一定是因为诗歌的吟唱而被吓到,诗人主观上的判断增加了诗的韵味。鸟儿飞入乱云并不是画面的全部,而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并加入了啼声,使得鸟的叫声和诗歌的吟唱相结合,为这个宁静的景色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上一篇:明·袁宏道《虎丘记》
下一篇:明·佚名《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