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廷荣巧宦":汉代朝廷中荣耀的是玩弄权术的奸狡之辈,
# 荣:看中。,汉廷:指汉朝。
"云阁薄边功":立下赫赫战功的边境将领并不能得到君主的重视,最多把他们的画像象征性地挂在云台上、麒麟阁里。
# 功:立功。,薄:轻视。
"可怜骢马使":可怜那位耿直廉明的骢马使桓典,
# 骢马使:指东汉时的桓典,任侍御史,为官正直。
"白首为谁雄":虽然做了一辈子公正不阿的御史,满头的白发又是为了谁而生的。
# 雄:效力。,白首:白头。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属于借古讽今题材的诗歌。全诗以汉写唐、借古喻今,寓意深广,不仅直斥当时官场的黑暗,更展现出诗人对唐朝不重用贤臣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友人未得重用的深切同情,充分体现了诗歌借古讽今、抒发对现实不满与对友人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中,“荣巧宦”与“薄边功”形成鲜明对比。将在朝廷受到荣宠“巧宦”与本应在“云阁”受表扬却被轻视的“边功”进行对比,突出了赏罚不明、是非颠倒的昏暗现象。互文:“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是互文见义。意思是在汉庭(实指唐朝朝廷),无论是在朝廷中还是在云阁的表彰中,都是巧宦得到荣宠,而边功被轻视,并非是“汉庭”只荣巧宦,“云阁”才薄边功,两处是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通过这种互文的手法,更全面地揭露了当时朝政昏暗的现象。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别具匠心地采用夹叙夹议之法。诗人从“荣”字起笔,以“薄”字反衬,将朝廷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置于鲜明对比之下。依常理,朝廷理应荣耀真正为国效力者,而非“巧宦”,可现实却是“巧宦”得荣;本应在云阁留名受表彰的,是那些疆场立功的名将,然而现状却是“薄边功”。这两句诗互文见义,正反对照,将当时赏罚失据、黑白颠倒的昏暗局势,揭露得淋漓尽致。开篇便直陈议论,借汉事影射唐朝现实,笔力雄健,锋芒毕露,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基调。“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紧承前两句顺势展开。诗人在此对好友乔知之的境遇深表同情,一声“可怜”,饱含深情,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继而以深沉喟叹的语调引出“可怜”对象——骢马使乔知之。诗至此处,情感达到高潮,以无奈又愤懑的口吻发出“白首为谁雄”的质问。正直有才的乔知之,年近半百却沉沦下僚,空有壮志难酬。彼时,乔知之已近五十,故陈子昂以“白首”称之。这首诗深切地表达了对戍边将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深沉慨叹。
4. 作品点评
借“荣巧宦”“薄边功”凝练地勾勒出朝政的昏暗景象。诗中以“骢马使”指代乔知之,对其坎坷境遇发出“可怜”的喟叹,最终以“白首为谁雄”这一反诘之语收尾,饱含无奈与不平。尤为精妙的是,短短四句诗里,三处运用汉代词汇、人物及典故,却融合得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这种以汉喻唐的手法,不仅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还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余韵悠长,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