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来汉朝朝聘后恋恋不舍,
#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乌孙归去不称王":回去便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 不称王:指自己不再称王,以臣服于汉王朝。,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天涯静处无征战":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兵气:战争的气氛。
"北海阴风动地来":北海的冷风震天动地地吹来,
# 阴风:北风。,北海:指俄国境内的贝加尔湖。
"明君祠上望龙堆":站在明君祠前遥望绵延无际的沙丘。
# 龙堆:白龙堆的简称,在今新疆东部罗布泊以东的大沙漠上。,望:回望,依恋不舍的样子。,明君祠:明君,即王昭君,晋代避司马昭名讳,改称明君、明妃。明君祠,是后人纪念昭君出塞修筑的祠堂。
"髑髅皆是长城卒":那些死去的枯骨都是戍守边境的士兵,
# 长城卒:戍守边关的士兵。,髑髅:死人骸骨。
"日暮沙场飞作灰":日暮时分在昔日的沙场化作尘土。
"龙斗雌雄势已分":两军如龙争斗,胜负已分出高下,
"山崩鬼哭恨将军":山岳震颤鬼神哀嚎,只恨将军决策失误。
"黄河直北千余里":黄河以北千余里的土地上,
"冤气苍茫成黑云":无数冤魂的悲愤之气,凝成了苍茫的黑云遮天蔽日。
"因嫁单于怨在边":因远嫁匈奴单于,心中的怨恨永远留在边疆,
# 边:边境,此指塞外。
"蛾眉万古葬胡天":昭君就这样永远埋葬在胡地荒原。
# 蛾眉:这里代指昭君。
"汉家此去三千里":从汉地到这里相隔三千里之遥,
"青冢常无草木烟":青冢常年荒凉,连草木烟气都罕见。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边塞诗。组诗通过选取汉武帝与乌孙国结好的历史题材,对塞外战场惨象以及战争悲剧的描写,借描绘昭君墓的荒凉与寂寥,赞颂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各民族友好相处的期盼,以及对战争牺牲者和饱受苦难百姓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二首以“北海阴风动地”的凛冽、“龙堆”荒漠的苍凉之景,烘托战场的凄惨氛围,寄寓对战争牺牲者的悲惋;第四首用“汉家三千里”的遥远、“青冢无草木烟”的荒芜之景,抒发对远嫁女子客死异乡的深切同情。
3. 分段赏析
其一第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叙。“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因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可贵。三、四句“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顺势腾起,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充满和平宁静的气氛。这是把当时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对比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也是和平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其二“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开篇渲染边塞肃杀之气。一个“动地”二字将无形之风具象化,配合“北海”的苦寒,既点明战场方位,又通过夸张手法强化了边塞狂风摧枯拉朽的威势。“明君祠”指纪念汉代和亲公主(如王昭君)的祠堂,暗含对和平的向往;“龙堆”指沙漠中起伏的沙丘,代指塞外战场。诗人站在祠堂上远眺,看到荒凉的沙丘连绵不断。这一实一虚的对比,既写出边塞的苍茫景象,又暗含对历史悲剧的感慨——祠堂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的期望,但眼前只有战争留下的荒沙,暗示和平愿望在现实中的脆弱。“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以白描手法直指战争残酷本质。“髑髅”作为战争遗骸的特写,与“长城卒”的群体身份构成强烈反差,本应守卫长城的士卒最终化为白骨。副词“皆”揭示了征戍制度下普遍的悲惨命运,以触目惊心的意象对战争本质进行揭露。“日暮沙场飞作灰”是战场惨烈的收尾画面。前半句“日暮”点明时间,既是黄昏天色昏暗,也暗指战争持续到天黑;后半句“沙场飞作灰”用风吹散骸骨的想象,把战死的士兵白骨比作被风吹得四散的灰烬。整句没有直接写死亡,但通过白骨化灰的画面,既写出战争的惨烈,也暗含对生命脆弱的无奈——战士最终连尸骨都消散无踪,只剩一片苍凉。其三“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一句以神话意象开篇。“龙斗”暗喻两军厮杀,用上古神兽的搏斗隐喻人间战争,赋予战场以原始的肃杀之气。“雌雄势已分”既暗示战役胜负已定,又通过暗含对战争本质的反思——这场厮杀不过是权力争夺的原始本能。“山崩鬼哭恨将军”运用通感手法,“山崩”字面意思是山体崩塌,这里用来比喻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像是大山崩塌一样猛烈残酷;“鬼哭”是说战场上死去的士兵冤魂在哭泣,营造出阴森凄惨的氛围。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用夸张的比喻和恐怖的意象,描写战争造成的破坏和伤亡。“恨将军”是诗人的直抒胸臆,表面写亡魂对将军的怨恨,实际是批评将军指挥不当,或是暗指战争本身就不正义。这种写法把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现象结合起来,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批判的锋芒直指战争的责任人。“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诗人摒弃具体战事描写,转而描写战争发生地的景象。数字“千余里”强调战场的范围广,展现战争的创伤,暗示战争影响的不仅是前线士兵,还牵连了无数百姓和广袤的土地。“冤气苍茫成黑云”中“冤气”指战死士兵的冤屈和悲愤,“苍茫”形容这种情绪像大雾一样弥漫开来。诗人把无形的冤屈比作“黑云”,既像是边塞地区真实阴沉的天气,又暗指战争带来的沉重代价,无数人的牺牲最终化作遮天蔽日的黑暗,覆压天地。其四“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以和亲事件切入主题。“因嫁”二字点明政治联姻的被动性,“怨”字双关,既指和亲女子被迫远嫁的哀怨,也暗含朝廷边防策略的缺憾。“蛾眉”代指和亲女子,“万古”,说明这种悲剧从古至今都在发生;“胡天”点出荒凉的异域,暗示她再也无法回到中原,“葬”字既写实,也暗含她的人生就此终结,生命在这里彻底消失。此处化用昭君典故而另铸新词,赋予历史事件新的内涵。“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青冢”特指王昭君墓,典故的化用增加历史厚重感。“青冢”指和亲女子的坟墓,传说王昭君的墓上草常青,故称青冢,“无草木烟”,草木凋敝暗示生命消亡,无烟则指一切生活痕迹都被抹去,表面上写坟墓的冷清,实际是暗指这些女子活着时被遗忘,死后也无人在意,进一步凸显其悲剧性。
# 吴逸一曰:四语并壮,落句更与“秦时明月”七字争雄。然王语沉,此语炼,正未易优劣。
明高棅《唐诗正声》
# 玉遮曰:末句雄浑,且寓偃武修文意。
明李攀龙《唐诗选》
# 谭云:太平颂圣奇语。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焦竑曰:此善言乱后即见升平景象,为华夏吐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瑞符曰:沐日浴月,百宝生奇矣。读此结句,更觉雄丽百倍。
《唐风怀》
# 吴敬夫云:摹写太平入神,觉放牛归马太着痕迹。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唐三百年,《塞下曲》佳者多矣,昌明博大,无如此篇,出自幽纡之笔,故为尤奇。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句亦吐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边塞阴风惨烈景色,独此诗写出。
明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
# 酸鼻。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读此令人黯然酸心。
《唐诗直解》
# 此篇见耀武之非。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吊古战场文,尽此四句。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