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ō
hǒng
liù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采春浏览量:2
nián
bié
zhǐ
dào
zhù
tóng
tóng
rén
jiàn
jīn
guǎng
广
zhōu
shū

译文

记得那年离别日,当时你说去桐庐。桐庐音信全不见,如今收到广州书。

逐句剖析

"那年离别日":记得那年离别日,

"只道住桐庐":当时你说去桐庐。

# 桐庐:县名,今属浙江。

"桐庐人不见":桐庐音信全不见,

"今得广州书":如今收到广州书。

# 书:书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啰唝曲六首(其四)》相传为唐代女诗人刘采春所作,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此诗为五言绝句,以商人妇女为主人公,生动描绘了妻子因丈夫久未归家,于闺中日夜思念,盼其早日归来的情形。诗中前两句回忆离别场景,点明最初约定的去处;后两句则展现时间流逝,女子盼而不得,却意外收到来自远方广州的书信。全诗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纯用白描,语言通俗质朴,不事雕琢,以简洁笔触传神地刻画了望夫女子痛苦又满怀期盼的形象,深刻反映出唐朝商业发达背景下小家庭聚少离多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啰唝曲六首》在《全唐诗》中署名为刘采春,但关于其作者归属历来存在争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刘采春为中唐女伶,擅演参军戏,元稹《赠刘采春》诗中亦提及她能唱《望夫歌》(即《啰唝曲》)。然而,《云溪友议》又称刘采春所唱的一百二十首作品皆出自当代才子之手,并列举七首歌词为例,其中六首五言诗与《全唐诗》所录《啰唝曲六首》相同,另一首七言诗则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这表明《啰唝曲》虽由刘采春传唱,其创作者或另有其人。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质疑刘采春的作者身份,认为其中四首作品风格工整,不似晚唐之作。 从时代背景来看,中唐时期商业繁荣,商人长期外出经商,留守妇女的婚姻困境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啰唝曲》以商人妇的视角抒发离愁别绪,精准捕捉了怨妇群体的情感诉求,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至于其作者究竟是刘采春,还是另有其人,因史料有限,至今尚无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啰唝曲六首(其四)》是一首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白描手法,生动刻画了闺中女子在丈夫逐利远行、行踪无定的情况下,痛苦又满怀期盼的形象,深刻反映出唐代商业繁荣背景下,小家庭聚少离多的悲哀,以及女子对夫君早日归来的深切期盼。

2. 分段赏析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两句以回忆起笔,点明分别场景与当初的约定。“只道”二字,透露出女子对丈夫行程的笃定,天真地以为丈夫会停留在桐庐,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也展现出女子彼时单纯的期待。“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两句形成强烈反差。“桐庐人不见”直接道出女子的失望,长久等待后,丈夫并未如约定般留在桐庐,暗示其久未归家,时间在等待中悄然流逝;“今得广州书”则进一步打破期待,丈夫已远至广州,书信的到来虽带来一丝消息,却更添无奈与惆怅。这两句简洁直白,用地点的转换与期盼落空的事实,生动刻画了女子的失落,反映出商人四处奔波、行踪不定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也折射出唐代商业繁荣下众多商人家庭聚少离多的无奈现实。

3. 作品点评

唐代商业繁荣,商贾行迹遍布四方,致使嫁为商人妇的女子数量激增。在此背景下,《啰唝曲》等反映商妇生活的作品应运而生。这类诗作聚焦商人家庭聚少离多的现实困境,以细腻笔触描绘闺中妇人独守空闺的寂寞与期盼,深刻展现了商人家庭的情感矛盾与精神苦闷。正因精准捕捉到这一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题材,触动了众多闺妇与游子的内心,故而《啰唝曲》一经传唱,便引发强烈共鸣,令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罗唝曲》一名《望夫歌》。罗唝,古楼名,陈后主所建。元稹廉问浙东、有刘采春自淮甸而来,能唱此曲,闺妇、行人闻者莫不涟泣。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唐刘采春诗:“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此本《诗疏》“何斯违斯”一句,其疏云:“君子既行王命于彼远方,谓适居此一处,今复乃去此,更转远于余方。”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陆士衡《为周夫人寄车骑》云:“昔者得君书,闻君在高平。今者得君书,闻君在京城。”及观刘采春《啰唝曲》云:“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此二绝同意,作者粗直,述者深婉。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前首言离别之久,此又言夫婿之行踪靡定也。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探情无尽。

清李鍈《诗法易简录》

# 五言绝有两种:有意尽而言止者,有言止而意不尽者。……意尽言止,则突然而起,斩然而住,中间更无委曲;此实乐府之遗音,故为变调,意尽言止,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

# 言凝盼归舟,眼为心乱也。三首(指一、三、四)中,先言分袂之情,第二首言客踪所在,第三首言盼归之切,情词既美,章法亦秩然。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阳春歌》

下一篇:唐·王建《园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