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依钩样小":月初和月底的弯月就像银钩一样小,
# 依:譬喻。,魄:月始生或将灭时之微光。
"扇逐汉机团":满月胜似汉婕妤班姬所咏之合欢扇。
# 逐:赶超,胜过,胜似。,扇:传班婕妤《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细影将圆质":不管是微微细影还是满月团栾,
# 圆质:满月,圆月。,细影:弯月。
"人间几处看":人世间又有哪儿的人在凝望呢。
# 看:看待、对待。,几处:多少出,若干处。几:多少。处:量词。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借月亮从钩到圆的变化及十五月圆时的特殊情境,写出了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魄依钩样小”以“钩”喻月初弯月,状其形小而弯;“扇逐汉机团”以“扇”喻月亮渐圆之态,如织机上的团扇逐渐成形。“细影将圆质”以“细影”喻十五将圆的月亮,光影柔和。三句皆用比喻,从不同阶段的形态、光影刻画月亮,使月相变化具体可感,为后文“几处看”的思亲之情铺垫,让抽象的思念依托于具象的月景。反衬:“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写月亮每月从如钩般纤小到如团扇般圆满,遵循着自然的必然规律;“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则道尽亲人分离、难共赏月圆的现实。以月亮如期圆缺的“必然”,反衬亲人长年分离、无法团聚的“无奈”,凸显分离的可悲与作者的思念之深。
3. 分段赏析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第一句从光线、形态两方面描绘农历月初的月相。其中“魄”是用来比喻月亮或月光的。而“钩样小”是从形状上对月亮进行的描述。薛涛在这里综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容方式,分别从光线、形态方面对月亮作了近乎全面的细致刻画。一个“依”字又赋予了月亮动态感,让月光和月形的变化有了主观能动的意味。第二句中的“扇”,也是对月亮的一种形容。不仅将情感寄托在“扇”上,更给它赋予了性格,寄托了某种希望。从整体来看,第一句呈现的“魄”依“钩”是光线与形态的融合。第二句的“扇”追逐“机”达到“团”的喜庆景象,目的是强调月亮一月又一月从残缺到圆满的客观规律是必然的。“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第三句用“细影”,也就是以柔和的光影来比喻月亮。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将圆质”描述的正是十五这一天的月亮。在下半句的抒情中,薛涛一句话道出了自己亲人各在一方,无法聚在一起共同观赏明月、共享天伦之乐的苦衷,其中“几处看”就是“共婵娟”的另一种表达。薛涛所看重的是亲人在不同地方共同观赏月亮,这体现了她对家中所有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 作品点评
从全诗整体来看,它的意思是月亮每个月都会有从“弯钩”变为“圆团”的日子,可作者的亲人们却常年离散,无法相聚。用没有生命的客观自然现象变化的必然规律,来反衬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行为总是难以称心如意,实在是令人悲伤叹息。
上一篇:唐·李建勋《尊前》
下一篇:唐·薛涛《酬人雨后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