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登高阁":悠闲地登上高高的楼阁,
"叹兴亡满目":感叹满眼的兴盛与衰亡,
"风烟尘土":风中的烟雾和飞扬的尘土。
"画栋珠帘当日事":当年雕梁画栋、珠玉帘幕的盛景已成往事,
"不见朝云暮雨":如今再也看不到像当年那样的朝云暮雨。
"秋水长天":秋天的江水、辽阔的天空,
# 秋水长天:节用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
"落霞孤鹜":落下的晚霞、孤独的野鸭,
"千载名如故":历经千年,滕王阁的名声依然像过去一样。
"长空淡澹":辽阔的天空宁静悠远,
"去鸿嘹唳谁数":南飞的鸿雁哀鸣声声,又有谁在倾听。
# 嘹唳:鸿雁的叫声。
"遥忆才子当年":远远想起当年的才子,
"如椽健笔":他手握如屋椽般刚劲有力的笔,
# 如椽健笔:形容文笔之美。《晋书·王绚传》:“绚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这里是赞美王勃所作《滕王阁序》。
"坐上题佳句":在宴席上写下好诗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事物变换,星辰移动,不知已经过了多少岁月,
"遗恨西山南浦":只留下西山南浦边的遗憾。
"往事悠悠":往事悠远绵长,
"昔人安在":过去的人在哪里,
"何处寻歌舞":到何处寻找歌舞。
# 何处寻歌舞:《词综》作“漫向寻歌舞”。
"长江东注":长江向东流淌,
"为谁流尽今古":它究竟在为谁流淌,耗尽了从古到今的时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通过登临滕王阁的视角,描绘风烟尘土与历史记忆交织之景,体现历史变迁中物是人非的命题,表达对朝代兴亡的深沉喟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不见朝云暮雨”句,巧用宋玉《高唐赋》的典故。典故原指《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情节,讲述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晨化为云、暮化为雨,后“朝云暮雨”常用来指代与特定场所相关的灵动景致或过往盛事。高永在词中用此典故,借“朝云暮雨”暗指滕王阁昔日周边云雾缭绕、雨水润泽的灵动环境,以及与之相伴的繁华气象,如今这些景象已不复存在,通过典故中曾有的鲜活景致,让读者感知滕王阁过去周边景物的灵动与生机。对比:“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与“画栋珠帘当日事”形成对比。当下登高所见,是“风烟尘土”的萧瑟荒凉,是现实的衰败;昔日滕王阁则是“画栋珠帘”的华美精致,是历史的繁盛。通过今时的荒凉与往昔的繁华对照,清晰展现出滕王阁及背后朝代的变迁,强化了对盛景不再的惋惜。反衬:“长江东注,为谁流尽今古”运用反衬。江水“东注”的形态自古不变,是永恒的存在;而词中所叹的朝代更迭、滕王阁昔日“画栋珠帘”的繁华,却早已消散在历史中。作者以江水的永恒,反衬人世兴衰、景物变迁的短暂,让对“兴亡满目”的感慨更显深沉,凸显历史无常的意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以“闲登”看似随意,却以“叹兴亡”直抒胸臆,“风烟尘土”四字勾勒出历史沧桑的苍茫画面,奠定苍凉基调。“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用“画栋珠帘”追忆滕王阁昔日华美景象,“朝云暮雨”化用典故,以今昔对比突出繁华不再的怅惘。“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千载名如故”化用王勃名句,撷取经典景物,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事变迁,“千载名如故”既赞滕王阁声名不朽,亦含物是人非之叹。“长空淡澹,去鸿嘹唳谁数”以淡远天空、孤鸿唳鸣的冷寂意象,进一步烘托孤寂氛围,引出下片思绪延伸。下片“遥忆才子当年,如椽健笔,坐上题佳句”直入回忆,“才子”特指王勃,“如椽健笔”盛赞其才华,重现当年挥毫题句的风采,字里行间满是敬仰追慕。“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承上“千载”,以“物换星移”慨叹时光更迭,“遗恨”二字将历史沧桑的遗憾具象化,西山南浦的地理意象更添厚重感。“往事悠悠,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连用三问,层层递进,“悠悠”状往事缥缈,“安在”“何处寻”以寻人寻景之空,抒岁月无情、繁华不再的深沉怅惘。结句“长江东注,为谁流尽今古”以江水东流的永恒意象收束全篇,既是对“兴亡”“遗恨”的呼应,又以哲思之问,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历史洪流、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余韵悠长。
下一篇:元·马钰《黄鹤洞中仙 继重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