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hòu
wén
háng
shī

朝代:元作者:陈基浏览量:4
liǔ
zhōu
xià
zhú
fán
xiǎo
biān
fēng
xuān
tiān
kāi
shí
shuǐ
jìng
guò
liù
qiáo
huā
yán
huà
chuán
tīng
shān
tiě
xiǎo
jīng
西
zhú
yuán
guī
lái
xiāng
chí
táo
yuán
shàng
wèi
chàng
zhú
zhī
qīng
zūn
绿

译文

柳洲寺下乐声悠扬繁盛,苏小小墓旁,风和日暖,明媚宜人。广阔的天地间,十里水面像镜子一样清澈,雨后的六桥边,花朵娇艳得仿佛要开口说话。画船上,夜晚能听见孤山的仙鹤鸣叫,清晨的钟声惊起天竺山的猿猴。我在桃源之上等候你归来,到时为你唱起《竹枝》歌谣,共饮那绿色的酒樽。

逐句剖析

"柳洲寺下丝竹繁":柳洲寺下乐声悠扬繁盛,

"苏小墓边风日暄":苏小小墓旁,风和日暖,明媚宜人。

"天开十里水如镜":广阔的天地间,十里水面像镜子一样清澈,

"雨过六桥花欲言":雨后的六桥边,花朵娇艳得仿佛要开口说话。

"画船夜听孤山鹤":画船上,夜晚能听见孤山的仙鹤鸣叫,

"铁笛晓惊西竺猿":清晨的钟声惊起天竺山的猿猴。

"归来相迟桃源上":我在桃源之上等候你归来,

"为唱《竹枝》倾绿樽":到时为你唱起《竹枝》歌谣,共饮那绿色的酒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后闻入杭赋诗以寄》是元末明初诗人陈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围绕友人入杭后的情景展开,寄寓思念与期盼。首二句写柳洲寺下丝竹繁盛、苏小墓边风日和暖;三四句描绘十里碧水如镜、六桥花开欲滴的美景;五六句想象友人夜听孤山鹤鸣、晨惊天竺猿啼的闲趣;结尾两句表达在桃源等候友人归来,共唱《竹枝》、同饮美酒的期盼。诗歌语言清新明快,通过对杭州胜景的想象与对重逢的期待,传递出真挚的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文学家

陈基(1314~1370),元末明初文学家。字敬初,号夷白子,临海(今属浙江)人。早年受业于黄溍,曾任经筵检讨等职。后为张士诚幕僚,明初征聘入朝,参与修《元史》,书成,赐金而还。陈基为人谦和谨慎,与士大夫交游唱和,出入古今,名重当时。黄溍、虞集、揭溪斯等以师友待之。其追求雅正有则的创作风貌,倡导和平、忠厚之音。其诗文质朴平易与奇巧瑰丽、清雅雍容与沉郁厚重并存。著有《夷白斋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柳洲寺下丝竹繁,苏小墓边风日暄”开篇描绘杭州的热闹与明媚,展现地域特色。“柳洲寺下丝竹繁”写柳洲寺附近乐器声繁多,一派热闹景象;“苏小墓边风日暄”则写苏小小墓旁风和日暖,“风日暄”传递出温暖明媚的氛围,两句一闹一静,从不同场景勾勒出杭州的鲜活与惬意,为全诗奠定明快基调。“天开十里水如镜,雨过六桥花欲言”描绘杭州水景与花景,尽显自然之美。“天开十里水如镜”写开阔的水面像镜子般清澈平静,“天开”“十里”凸显视野的开阔;“雨过六桥花欲言”则写雨后六桥边的花朵娇艳欲滴,仿佛要开口说话,拟人手法让花朵更显生动娇美,山水相映,花景鲜活,画面感十足。“画船夜听孤山鹤,铁苗晓惊天竺猿”转入昼夜的声响描写,增添灵动气息。“画船夜听孤山鹤”写夜晚在画船上能听见孤山的鹤鸣,清冷而悠远;“铁苗晓惊天竺猿”则写清晨钟声(“铁苗”代指钟声)惊动了天竺山的猿猴,喧闹而鲜活。两句一昼一夜,一静一动,从听觉角度展现杭州山水的生机与意趣,声景交融。“归来相迟桃源上,为唱《竹枝》倾绿樽”以约定作结,抒发重逢期盼。“归来相迟桃源上”写约定在如桃源般的地方等待对方归来,“桃源”喻指美好之地,传递出对重逢的憧憬;“为唱《竹枝》倾绿樽”则想象重逢后唱着《竹枝》词、斟满美酒的场景,“倾绿樽”的动作充满热情,将友情与欢聚的期待融入其中,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满庭芳·在俗修真》

下一篇:元·阚志学《【仙吕】赏花时_香径泥融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