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来山更佳":白云飘来,山势更加美好,
"云去山如画":白云飘去,山色美如图画,
"山因云晦明":山因云雾忽明忽暗,
# 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云共山高下":云随着山势高低起伏。
"倚仗立云沙":拄着拐杖站在云海中,
# 云沙: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云:一作去。,倚仗:即倚杖。
"回首见山家":回头看见山那边的村落。
#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野鹿眠山草":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睡,
"山猿戏野花":山猿在野花丛中嬉戏。
"云霞":云霞啊,
"我爱山无价":我爱这无价的山峰,
"看时":看时,
"行踏":边走边看时,
# 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云山也爱咱":云山也仿佛爱着我。
# 咱:自称之词,我。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双调·雁儿落兼得令》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创作的带过曲,由《雁儿落》与《得胜令》两支小令组合而成。此曲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主题围绕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展开,通过云山相依的意象群,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陶醉,又暗含对官场纷扰的疏离。
2. 分段赏析
前段《雁儿落》首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以“云来”“云去”的动态对比,勾勒出山色因云晦明、云势随山高下的依存关系,采用中国画“横云断山”技法,以文字作画展现云山相生的空灵意境;次句“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通过显隐、高低的双重维度,强化云山互为表里的变幻之美,四句中“云”“山”二字的错落复沓,既避免句式板滞,又深化了物象的层次感。后段《得胜令》转写“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立”字凝驻观景之专注,“回首”暗含四顾之流连,将视角从云海拉回山家,引出“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的世外图景——鹿眠猿戏的恬静,与云沙山海的壮阔形成张力,暗喻作者从宦海沉浮到归隐田园的精神蜕变。“云霞,我爱山无价”直抒胸臆,以“无价”状山之超逸,呼应前文云山变幻的不可方物;末句“云山也爱咱”则拟人化收束,物我交融间既完成“看时行踏”的审美体验,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价值确认。
# 《雁儿落带得胜令》是从云山的美好对大自然的礼赞,写得很清新明丽,看出他岁月的优游。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下一篇:元·张可久《霜角 南山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