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o
shāng
yǐn
shǒu

朝代:元作者:杨维桢浏览量:3
èr
yuè
huáng
huā
mǎn
chéng
měi
rén
duō
bìng
duō
qíng
shuāng
kǒng
què
xián
qīng
shòu
shí
èr
fēi
hóng
鸿
shàng
jǐn
zhēng
jiǔ
zhēn
zhū
chuán
zhǎng
gēng
fēn
gān
dào
yín
yīng
kān
róng
shào
nián
shì
zhēng
qiǎn
kuáng
zuò
hòu
shēng

译文

二月的皇都,鲜花开满了全城,美人常常生病,却又深情满怀。一对孔雀衔着青色的绶带,十二只飞鸿的图案出现在华美的风筝上。用玉手捧着如珍珠般的酒传递,将如甘露般的羹汤从银罂中倒出。难以承受少年往事如此轻易流逝,怎让狂放之人当作年轻人。

逐句剖析

"二月皇都花满城":二月的皇都,鲜花开满了全城,

"美人多病苦多情":美人常常生病,却又深情满怀。

"一双孔雀衔青绶":一对孔雀衔着青色的绶带,

"十二飞鸿上锦筝":十二只飞鸿的图案出现在华美的风筝上。

"酒掬珍珠传玉掌":用玉手捧着如珍珠般的酒传递,

"羹分甘露倒银罂":将如甘露般的羹汤从银罂中倒出。

"不堪容易少年事":难以承受少年往事如此轻易流逝,

# 少年事:一作潘郎老。

"争遣狂夫作后生":怎让狂放之人当作年轻人。

# 狂夫:一作施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效商隐体四首(其四)》是元末明初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模仿李商隐诗风而作,与友人袁子英同题赋咏。诗中描绘了二月皇都花开满城的春景,刻画了多病却多情的美人形象,还展现了宴饮时的场景。诗中运用典故,语言绮丽蕴藉,流露出对少年往事的感怀与怅惘,以及美人的哀怨之情。全诗通过这些内容,体现了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末社会动荡时期,这是杨维桢与友人袁子英同题赋咏的作品,诗中“孔雀衔绶”意象延续汉唐宫廷诗传统,暗含对前代诗风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二月皇都花满城,美人多病苦多情”以“二月”点明时节,“花满城”勾勒出皇都春日繁花竞放的热闹景象,桃花、杏花等竞相绽放,满城春色扑面而来。紧接着转入“美人”,“多病”写出她的柔弱,“苦多情”则道尽她情意的深切与纠结。春日的绚烂与美人的病态形成鲜明对照,热闹春景反衬出美人内心的孤寂,为全诗蒙上一层含蓄的情感色彩。​颔联:“一双孔雀衔青绶,十二飞鸿上锦筝”选取“孔雀衔青绶”“飞鸿上锦筝”两个精致意象。孔雀姿态优雅,衔着青绶似有庄重之感;飞鸿灵动轻盈,落于锦筝仿佛带着韵律。前者的沉稳与后者的灵动相互映衬,色彩上青绶与锦筝的华美相呼应,共同构成绮丽画面,既延续了古典意象的韵味,又为诗中场景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生动。​颈联:“酒掬珍珠传玉掌,羹分甘露倒银罂”聚焦宴饮场景,“掬”“传”“分”“倒”一连串动作细致入微。用“珍珠”喻酒,写出酒的晶莹;以“甘露”比羹,显其甘美。“玉掌”“银罂”等器物的描绘,既展现了宴饮的精致讲究,又暗示了场景的奢华。这些细节勾勒出宴饮时的互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席间传递酒羹的画面,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气息。​尾联:“不堪容易少年事(一作潘郎老),争遣狂夫(一作「施朱。」)作后生”由景及情,“不堪”直抒胸臆,道出对少年往事逝去之快的慨叹,那些年少时的记忆美好却易逝,让人难以承受。“争遣”的反问带着无奈,无论是“狂夫”还是“施朱”,都难掩对时光不再的怅惘。与首联的春日繁华相呼应,春景虽盛却会逝去,正如少年时光不再,将前面的含蓄情感推向深沉,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陈秀民《壬午九月九日与郭希仲纪叔维马希远饮周景父》

下一篇:元·乔吉《【中吕】朝天子_歌者簪山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