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宫、":佛寺、
# 梵宫:即佛寺。
"晚钟":晚钟敲响,
"落日蝉声送":落日余晖中蝉鸣渐歇,仿佛在送别白昼。
"半规凉月半帘风":半轮清冷的月亮悬在半空,半卷帘外秋风轻拂,
# 半规:圆形为规,半规即半圆。
"骚客情尤重":这景象让漂泊诗人的愁绪尤其浓重。
# 骚客: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后因以骚客、骚人称诗人。
"何处楼台":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楼台上,
"笛声悲动":笛子声音如此悲凉撼动?
"二毛斑":两鬓斑白,
# 二毛:鬓发斑白。
"秋夜永":独对漫长秋夜。
# 秋夜永:秋夜长。
"楚峰":巫山,
# 楚峰:指四川、湖北两省边境的巫山一带,有十二峰,其中神女峰最奇。
"几重":重重叠叠,
"遮不断相思梦":也阻隔不了梦中相思的萦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思乡之作。作品以秋夜佛寺为背景,描绘了萧瑟清冷的秋夜图景,营造出孤寂苍茫的意境。全曲以“骚客情尤重”为情感核心,既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暗含了儒家士子仕途失意、蛰居他乡的落寞心境。下片将羁旅之痛与人生失意交织,情感沉郁隽永。全篇语言凝练,音韵谐婉,情景交融,展现了元代散曲含蓄深沉的审美特质。
2. 分段赏析
“梵宫、晚钟”此句以佛寺钟声破题,勾勒出秋夜的静谧与孤寂。梵宫的意象暗示超脱尘世,而“晚钟”的悠远声响则强化了时间流逝的苍茫感,为全曲奠定清冷基调。钟声在暮色中回荡,既点明时间节点,又以声衬寂,烘托出诗人独处禅院的幽寂心境。“落日蝉声送”中“落日”与“蝉声”构成视听结合的秋日典型意象。蝉鸣本为夏日常见,但秋蝉声嘶力竭,更显凄切,暗含韶光易逝之叹。“送”字赋予蝉声以动态,仿佛连秋日残阳也随声消逝,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转与人生孤寂的关联。“半规凉月半帘风”此句以细腻的感官描写渲染秋夜氛围。“半规”与“半帘风”形成对仗,既暗示月光被云遮蔽的朦胧,又通过“凉”字传递触觉上的寒意。月光与凉风的交织,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也隐喻诗人内心被现实阻隔的相思之情。“骚客情尤重”直抒胸臆,点明主体身份与情感浓度。“情尤重”三字凝练概括了前文景物铺垫下的情感爆发,凸显秋夜独处时愁绪的不可抑制。此句由景及情,完成从客观描写到主观抒发的转折。“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以问句引出悠远笛声,打破前文的静谧,转而以声写情。“笛声悲动”既呼应前文的蝉鸣、钟声,又以悠扬乐音反衬孤寂,形成“乐景衬哀情”的张力。笛声的“何处”来源不明,暗示愁思的弥漫无际,拓展了空间层次感。“二毛斑秋夜永”直写诗人衰老之态,“秋夜永”则通过时间感知的夸张,强化了身心孤寂的双重煎熬。此句将生理特征与心理感受结合,以白描写尽人生迟暮与相思难遣的悲怆。“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末句以地理意象(楚地山峰)作结,用“遮不断”三字点明相思之情的不可阻隔。巫山云雨的典故(楚峰多与巫山神女传说相关)暗含男女相思的传统意象,而“几重”的追问则深化了阻隔与渴望的矛盾,使全曲在悠远余韵中收束。
3. 作品点评
《朝天子·秋夜吟》以凝练典雅的语言构建出秋夜相思的幽邃意境。全篇音韵谐婉,句式整饬中见错落,如“梵宫、晚钟”四字短句如磬音落定,与“半规凉月半帘风”的绵长句式形成节奏张力,暗合秋夜寂寥的呼吸韵律。其语言风格兼具雅俗之趣,既以“骚客”“二毛”等文言词汇显士人情怀,又借“笛声悲动”“遮不断”等口语化表达传递浓烈情思,虚实相生间形成独特的抒情张力。全曲善用意象叠加,钟声、蝉鸣、凉月、笛韵等秋夜元素层叠晕染,最终以“楚峰几重”的虚笔收束,将现实之景与幻梦之情融为一体,余韵如空谷回响,尽显元散曲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
# 这首写秋景之凄凉,心境之凄苦,而以景色衬托。
现代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卢润祥《元人小令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