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玉簪":咏玉簪花,
"想人间是有花开":想想人间确实有很多花开,
# 是:到处。
"谁似他幽闲洁白":可谁能像它这般幽闲又洁白?
"亭亭玉立幽轩外":它亭亭玉立在幽静的小轩之外,
# 幽轩:幽静的带窗的走廊或小屋。
"别是个清凉境界":别是一番清凉的境界。
"裁冰剪雪应难赛":就算裁剪冰雪也难与它比美,
"一段香云历绿苔":它像一段带着香气的云朵萦绕在绿苔之上;
"空惹得暮云生":无端惹得傍晚云彩升起,
"越显的秋容淡":越发显得秋景更加清淡。
"常引得月华来":常常引得月光洒落,
# 月华:月光,月色。
"和露摘":带着露水将它摘下,
# 和露:带着露水。
"端的压尽凤头钗":的确压倒了凤头钗的美。
# 凤头钗:也叫凤钗,古代妇女戴的形状如凤凰的钗子。,端的:的确是,实在是。
"诗磨的剔透玲珑":把诗琢磨得剔透玲珑,
"酒灌的痴呆懵懂":喝酒喝得痴呆懵懂。
# 懵懂:头脑不清楚。
"高车大纛成何用":高大的车马和显赫的仪仗有什么用呢?
# 大纛:大旗。
"一部笙歌断送":一部笙歌就足以送葬。
"金波潋滟浮银瓮":金色的酒波在银瓮中荡漾,
# 潋滟:形容水盈溢的样子。,金波:指美酒。
"翠袖殷勤捧玉钟":身着翠袖的佳人殷勤捧玉杯。
# 玉钟:精美的酒蛊。
"对一缕绿杨烟":面对一缕绿杨的如烟景色,
"看一弯梨花月":观赏一弯如梨花的明月,
"卧一枕海棠风":卧在如海棠般的风中。
"似这般闲受用":像这样悠闲地享受,
# 闲受用:随意地享受。
"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又有谁还会想念丞相府帝王宫?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也是一首咏物兼言志的诗。描绘了玉簪花在幽轩外亭亭玉立,其幽闲洁白无人可比,如同裁冰剪雪般难以赛过,香气萦绕绿苔,引得暮云、月华相伴。之后展现作者诗酒相伴,生活悠闲,面对绿杨烟、梨花月、海棠风等美景,感慨高车大纛无用,这种闲适生活远胜丞相府帝王宫。表达了对玉簪花的赞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2. 分段赏析
“想人间是有花开,谁似他幽闲洁白”,首二句直切主题,点明玉簪花最引人钟情之处——“幽闲洁白”。清幽静美之态,暗喻孤高不浊之心;洁白无瑕之质,象征高洁素雅之品,而这孤傲高洁恰是张养浩的自我写照。他于宦海沉浮三十载,目睹官场污浊,终决然辞官归隐,故而在万紫千红中独爱这少人题咏的玉簪花。“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作者将花置于独特情境:亭亭玉立於幽窗之外,窗幽花静,自成“清凉境界”,令人顿生超脱尘世之感。“裁冰剪雪应难赛,一段香云护绿苔;空惹得暮云生,越显的秋容淡。常引得月华来,和露摘”,从色、香入手静态描摹:花色之白,纵使裁冰剪雪亦难媲美;花香之浓,恍若香云笼罩青苔。如此美色佳香,引得晚云急升以添秋色清爽,明月亦来相伴。三句拟人化描写风趣明快,却始终紧扣“清幽”二字。“端的压尽凤头钗”,收束全篇,坐实花美人赞之意。全曲以“幽闲洁白”为核心,从多维度虚实相生地勾勒玉簪花的动人风姿。表面句句写花,实则以花喻人、托花言志。小令用语自然雅致,通俗中见深意。明人朱权评张养浩散曲风格“如玉树临风”,此曲正是贴切写照。“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和美酒的热爱。“诗磨的剔透玲珑”说明作者对诗歌的追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酒灌的痴呆懵懂”则暗示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饮酒来摆脱世俗的束缚。“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人生的思考。“高车大纛”象征着权势和地位,“一部笙歌断送”则表示这些都不值得追求,最终都是一场空。“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描绘了闲适的生活场景。“金波潋滟”形容酒液的清澈和美丽,“浮银瓮”则给人一种富贵而又不失雅致的感觉,“翠袖殷勤捧玉钟”描绘了侍女殷勤地捧着玉杯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闲适的氛围。作者面对绿杨轻烟、梨花明月,枕着海棠清风,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与前半部分对玉簪花的赞美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他认为像这样悠闲地享受生活,谁还会再去想丞相府、帝王宫呢?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