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ìn
yuán
chūn
·
·
jīn
líng
fèng
huáng
tái
tiào
wàng

朝代:元作者:白朴浏览量:3
shàng
tái
duàn
qīng
qiū
fèng
huán
chàng
gōng
yōu
jìng
mái
shēn
huā
cǎo
jìn
shí
gāo
zhǒng
xiāo
jìn
guān
héng
chuī
shēng
chén
jīng
rén
yuè
mǎn
kōng
jiāng
yàn
yǐng
hán
dēng
lín
chù
qiě
suō
shí
lán
gān
qīng
tiān
bàn
luò
sān
shān
gèng
bái
zhōu
héng
èr
shuǐ
jiān
wèn
shuí
néng
xīn
qiū
lái
shuǐ
jìng
jiàn
jiào
shēn
lǐng
shàng
yún
jiān
rǎo
rǎo
rén
shēng
fēn
fēn
shì
shì
jiù
cháng
qiǎng
yán
chóng
huí
shǒu
yún
jiàn
cháng
ān

译文

独自登上这废弃的凤凰台,极目远眺这清冷的秋景,那凤凰啊,终究没有飞还。心中惆怅,那吴国宫殿的幽深小径,如今已被深深的花草掩埋,东晋时期那些名门贵族的高大坟冢,也将他们的衣冠永远锁闭其中。悠扬的横吹乐声早已沉寂,像骑鲸仙去的李白那样的人也已不在,唯有明月洒满这空旷的江面,大雁的影子在寒意中显得格外凄凉。我站在这登临之处,轻轻抚摸着石刻,来回倚靠着栏杆。抬眼望去,青天仿佛与半落的三山相接。更有那白鹭洲横亘在两条河流之间。试问,有谁能像心中叱咤那样,在这秋来水静之时,渐渐让自己的身心,如同岭上的白云那般自在闲适。这人世间纷纷扰扰,世事繁杂多变,其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强颜欢笑呢。再次回首远望,只害怕那浮云遮蔽了太阳,让我再也看不见那长安的方向。

逐句剖析

"独上遗台":独自登上这废弃的凤凰台,

"目断清秋":极目远眺这清冷的秋景,

"凤兮不还":那凤凰啊,终究没有飞还。

"怅吴宫幽径":心中惆怅,那吴国宫殿的幽深小径,

"埋深花草":如今已被深深的花草掩埋,

"晋时高冢":东晋时期那些名门贵族的高大坟冢,

"销尽衣冠":也将他们的衣冠永远锁闭其中。

"横吹声沉":悠扬的横吹乐声早已沉寂,

"骑鲸人去":像骑鲸仙去的李白那样的人也已不在,

"月满空江雁影寒":唯有明月洒满这空旷的江面,大雁的影子在寒意中显得格外凄凉。

"登临处":我站在这登临之处,

"且摩挲石刻":轻轻抚摸着石刻,

"徙倚阑干":来回倚靠着栏杆。

"青天半落三山":抬眼望去,青天仿佛与半落的三山相接。

"更白鹭洲横二水间":更有那白鹭洲横亘在两条河流之间。

"问谁能心比":试问,有谁能像心中叱咤那样,

"秋来水静":在这秋来水静之时,

"渐教身似":渐渐让自己的身心,

"岭上云间":如同岭上的白云那般自在闲适。

"扰扰人生":这人世间纷纷扰扰,

"纷纷世事":世事繁杂多变,

"就里何常不强颜":其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强颜欢笑呢。

"重回首、":再次回首远望,

"怕浮云蔽日":只害怕那浮云遮蔽了太阳,

"不见长安":让我再也看不见那长安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沁园春·金陵凤凰台眺望》是元代白朴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题材为登高眺望所见的金陵景物,并由此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上阕开篇“独上遗台”点明独游,“凤兮不还”营造出历史沧桑之感,接着通过描写吴宫花草、晋时高冢,借景抒情,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怅惘。下阕描绘眼前“青天半落三山”“白鹭洲横二水间”的壮阔之景,再以“身似岭上云间”表达对人生飘忽不定的感慨。结尾“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化用典故,含蓄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全词语言凝练,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运用巧妙,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深沉地抒发了词人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绘了金陵凤凰台及周边秋景,体现了历史兴亡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以及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锁尽衣冠。横吹声沉,骑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词人独自登上凤凰台,在清秋时节极目远眺,却不见凤凰归来。眼前吴宫的幽静小径被深深的花草掩埋,晋代的高大坟冢仿佛将往昔的衣冠人物都封锁其中。横吹之声已然沉寂,像骑鲸远去的仙人一样消逝不见,唯有明月洒在空旷的江面上,雁影显得格外凄寒。词人借这些清秋的衰败、孤寂之景,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怅惘之情。用典:“骑鲸人去”运用了李白骑鲸的典故。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升天而去,这里词人借这一典故,感慨像李白这样的杰出人物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才消逝的叹惋,深化了吊古伤今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词人独自登上凤凰台遗址,在清秋时节极目远眺,不见凤凰归来,塑造出一种孤独、寂寥的形象,营造出凄清的氛围。“独”字凸显了词人的孤独感,“目断”体现出其望眼欲穿的期盼与失落。“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锁尽衣冠”,词人看到吴宫的幽静小径被花草深深掩埋,晋代的高大坟冢仿佛封存了往昔的衣冠人物。这里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吴宫、晋冢的荒凉破败之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繁华消逝的怅惘之情。“横吹声沉,骑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横吹声沉”暗示往昔的热闹繁华已不复存在,“骑鲸人去”运用典故,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月满空江雁影寒”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明月洒在空旷的江面上,寒雁的影子更增添了几分寒意,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古人逝去、世事无常的感慨。“登临处,且摩挲石刻,徙倚阑干”,词人在登临之处,抚摸着石刻,徘徊在栏杆旁。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惆怅与沉思,他在历史遗迹前久久徘徊,试图从过往中寻找答案,却又陷入更深的思索。下阕“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词人将目光从历史遗迹转向眼前的自然景色。青山仿佛一半落入水中,白鹭洲横亘在两条河流之间,描绘出一幅壮阔秀丽的山水画卷。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与上阕的凄凉之景形成对比,更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问谁能心叱,秋来水静,渐教身似,岭上云间”,词人发问,谁能在这秋水宁静之时,让自己的身心如同岭上的云朵般自在飘荡。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身世比作岭上云,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人生飘忽不定、身不由己的感慨,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何常不强颜”,词人感慨人生纷扰、世事繁杂,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常常不得不强颜欢笑。这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词人再次回首,担心浮云遮蔽了太阳,再也看不到长安。“浮云蔽日”运用典故,象征着奸臣当道、政治黑暗,“不见长安”则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谢应芳《点绛唇·点检龟巢》

下一篇:元·王修甫《仙吕·八声甘州·春闺梦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