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
·
hóng
xiù
xié
·
·
cuī
xuě
zhú
yùn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xué
kǒng
cháng
wén
dòu
yán
líng
shì
wáng
hóu
bǎi
chǐ
yún
fān
dòng
tíng
qiū
zuì
yuán
liàng
jiǔ
lǎn
shàng
zhòng
xuān
lóu
gōng
míng
guà
kǒu

译文

我曾效仿孔子去学习研习祭祀礼仪之事,欣喜于严光不侍奉王侯的风骨,眼前呈现出在秋日的洞庭湖上,高挂着百尺云帆的壮阔景象。我像陶渊明那样,醉了就呼唤着要喝酒,懒得登上王粲的仲宣楼,功名二字从不挂在嘴边。

逐句剖析

"学孔子尝闻俎豆":我曾效仿孔子去学习研习祭祀礼仪之事,

"喜严陵不事王侯":欣喜于严光不侍奉王侯的风骨,

"百尺云帆洞庭秋":眼前呈现出在秋日的洞庭湖上,高挂着百尺云帆的壮阔景象。

"醉呼元亮酒":我像陶渊明那样,醉了就呼唤着要喝酒,

"懒上仲宣楼":懒得登上王粲的仲宣楼,

"功名不挂口":功名二字从不挂在嘴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吕·红绣鞋·次崔雪竹韵》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一组散曲中的一首。该曲展现了作者的志趣情怀,通过提及孔子、严陵、元亮、仲宣等人物典故,表达对古代贤士的追慕,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学孔子尝闻俎豆”体现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喜严陵不事王侯”则彰显出对严光不慕权贵品格的欣赏;“百尺云帆洞庭秋”以壮阔秋景展现洒脱心境;“醉呼元亮酒,懒上仲宣楼”借陶渊明好酒、王粲登楼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作者醉心闲适、无意功名的态度。大量运用典故,简洁含蓄地传达情感。此曲体现了张可久散曲的风格,语言精炼,用典巧妙,反映了当时部分文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学孔子尝闻俎豆”,作者表明曾研习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对儒家传统的尊崇。“喜严陵不事王侯”,以严光拒绝侍奉王侯的典故,传达出对不慕权贵、坚守自我品格的赞赏。“百尺云帆洞庭秋”描绘出一幅在洞庭秋色中,高挂云帆的壮阔画面,既展现出作者开阔的心境,也暗示其向往自由、超脱的情怀。此三句从文化追求、品格向往和心境展现三个层面,为后文表达志趣做铺垫。“醉呼元亮酒”,借陶渊明(元亮)好酒的典故,表明自己如陶渊明般沉醉于闲适生活,不拘于世俗。“懒上仲宣楼”,王粲(仲宣)登楼作赋,多有怀才不遇之感,作者“懒上”体现对追求功名的倦怠。“功名不挂口”直白地表明态度,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三句层层递进,强化了作者超脱功名、追求自在的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处一《满庭芳 因福山县王远村北丹灶山道友聚话,》

下一篇:元·邵亨贞《后庭花·拟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