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为江南客":我年少时作客江南,
"而未游秣陵":却从未游过秣陵,
"尝有遗恨":曾为此感到遗憾。
"后为历阳守":后来当了历阳郡守,
"跂而望之":也只是踮起脚跟远望。
"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刚好有一个客人拿了他所作的《金陵五题》给我看,
"逌尔生思":由此而愉快地产生联想,
"欻然有得":忽有所得,写成这组诗。
"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后来友人白乐天摇头长吟,
"叹赏良久":叹赏多时,
"且曰《石头》诗云":且说:《石头城》一诗咏了“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打空城寂寞回”,
"吾知后之诗人":我知道以后的诗人,
"不复措词矣":再也无法下笔了。
"余四咏虽不及此":其余四首虽不及这一首,
"亦不孤乐天之言耳":但也没有辜负乐天这番话。
"石头城":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 周遭:周匝,这里指石头城四周残破的遗址。,故国: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山围:四周环山。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 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潮:指长江江潮。
"淮水东边旧时月":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 旧时:昔日,指六朝时。,淮水:流经金陵城内的秦淮河,为六朝时期游乐的繁华场所。
"夜深还过女墙来":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 女墙:城上的矮墙,即城垛。
"乌衣巷":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
#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旧时王谢堂前燕":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
#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台城":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台城的六代帝王都竞相奢侈,
#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其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
"结绮临春事最奢":陈后主结绮楼临春阁最豪华。
"万户千门成野草":现在万户千门都长满了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就由于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当年生公说法鬼神也来听讲,
#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身后空堂夜不扃":死后一座空堂夜里都不用关门。
"高坐寂寥尘漠漠":讲经的高座冷落得积满灰尘,
"一方明月可中庭":只见一片月光正映照着这院庭。
"江令宅":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南朝的词臣做北朝的客人,
"归来唯见秦淮碧":回到南朝却只见秦淮河依旧青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还有那池台竹树三亩有余,
"至今人道江家宅":至今人们说那就是当年江家宅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怀古迹诗。组诗围绕金陵六朝故都的荒废遗迹(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等)展开,以自然景物的永恒(如山围、潮打、明月、秦淮水)对照人事兴衰的短暂(如王谢豪宅变民居、台城奢华化野草),既描绘了故都荒落寂寥的景象,借古事影射现实,在感叹六朝贵族荣华成空、王朝更迭无常的同时,暗含对穷奢极欲者的讽喻,更于苍凉意境中流露对历史变迁的沉思。
2. 分段赏析
首篇《石头城》以苍莽群山、寂寥江潮与亘古高悬的明月为笔墨,勾勒出故都荒芜落寞之态。“山围故国周遭在”,群山依旧环绕着这座古老城池,仿佛在诉说往昔的辉煌;“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拍打着空城,又带着寂寥之意默默退去,空城之“空”,尽显繁华散尽后的苍凉。曾经的战国金陵城,经三国孙权改建,再历六代豪奢,至唐初却沦为废弃空城。而“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那曾见证秦淮河畔六朝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明月,如今依然多情地从城垛后升起,映照这残破古城。“旧时月”与“空城”形成鲜明对照,月虽依旧,人事已非,众多繁华往事皆一去不返。诗人将主观情感隐匿于客观景物描写之中,以自然的永恒反衬人世的短暂易逝,于苍凉意境中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喟叹,亦暗含希望当朝君主以史为鉴的劝诫之意。《乌衣巷》一诗,诗人选取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的典型场景,展现世事多变、荣辱无常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作为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昔日繁华热闹,如今桥边却野草丛生、野花绽放,一个“野”字,为景色增添了荒僻衰败之感。“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的余晖洒在乌衣巷口,“斜”字更凸显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氛围,曾经冠盖云集、车马喧阗的乌衣巷,如今完全笼罩在寂寥、凄凉之中。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出人意料地将笔触转向乌衣巷上空的飞燕,借燕子这一寻常物象,点明这些曾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檐檩之上的旧燕,如今却飞入普通百姓之家。燕子的去与来,巧妙地串联起乌衣巷的今昔,以小见大,深刻展现出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限感慨寄寓其中。全诗不着议论之语,仅通过景物描写,便营造出蕴藉含蓄之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台城》作为一首怀古诗,以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台城为切入点,抒发吊古伤今之情。“台城六代竞豪华”,首句总览台城历史,一个“竞”字,生动展现出六朝三百多年间,近四十位帝王竞相追求奢华的场景,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一幅幅争奇斗艳、富丽堂皇的皇宫图景。“结绮临春事最奢”,次句聚焦结绮、临春两座高楼,进一步凸显陈后主时期的奢靡无度,“最”字强调其奢华程度在六朝达到顶峰,也暗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万户千门成野草”,笔锋陡然一转,昔日“万户千门”的繁华盛景,如今已化作一片野草,“成”字突出变化之迅速,令人触目惊心。“只缘一曲后庭花”,结句将陈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荒淫之音,以听觉形象收束全诗,让人在凄凉的景象中,不禁回想起当年的歌舞升平,从而对历史悲剧发出深沉感叹。此诗将议论与具体形象紧密结合,使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生动可感的画面,富有艺术感染力。《生公讲堂》围绕金陵佛教古迹展开。开篇“生公说法鬼神听”,借用“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以夸张手法渲染生公讲法时的热烈场景,不说人听,而说鬼神听,侧面烘托出听讲人数众多与虔诚之态。而后“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笔调由热转冷,描绘生公身后讲堂的萧条景象。空堂无需上锁,高座布满灰尘,唯有一方明月洒在庭院之中,寻常之景经诗人描绘,别具清冷孤寂韵味,在今昔对比中,流露出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江令宅》作为组诗的终章,以南朝词臣江总为叙述对象。“南朝词臣北朝客”,短短七字,精准概括江总历经陈、隋两朝的沉浮命运。江总曾与陈后主等创作大量宫体诗,陈亡后入隋为官,最终放归江南,在江都终老。诗人行至江总故宅,眼前“池台竹树三亩馀”,景致依旧,然而物是人非,唯有秦淮河的碧水一如既往地流淌,“归来唯见秦淮碧”。秦淮碧水作为穿越历史的见证者,既映衬出江总晚年的凄凉,也暗含诗人自身屡遭贬谪、历经沧桑的惆怅。回首前人故事,恰似朝代兴亡,皆如出一辙,唯有自然永恒,此句将个人感慨与历史兴亡相融合,为整组诗增添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与命运无常的悲凉意味。
# 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名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朱雀桥边之花草如旧时之花草,乌衣巷口之夕阳如旧时之夕阳,惟功臣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
宋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
# 此(指《乌衣巷》)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后人以小说荒唐之言解之,便索然无味矣。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石头城》)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乌衣巷》)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按禹锡《金陵五题》,此所录三首(《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皆有惩前毖后之意。诗人见盛衰无常,而角其盛时,恣情逸乐之帝王及豪门贵族,曾不知警戒,大可悯伤,故借往事再三唱叹,冀今人知所畏惮而稍加敛抑也。否则古人兴废成败与诗人何关,而往复低回如此。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皮日休《金钱花》
下一篇:唐·韦庄《关河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