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duān

朝代:元作者:贝琼浏览量:3
​fēng
duān
yáng
shēng
huì
míng​
luó
chù
diào
yīng
líng​
hǎi
liú
huā
yīng
xiāng
xiào​
jiǔ
yuān
míng
xǐng

译文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逐句剖析

"风雨端阳生晦冥":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

# 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端阳:端午节。

"汨罗无处吊英灵":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 英灵:指屈原。,吊:凭吊,吊祭。,汨罗:汨罗江。

"海榴花发应相笑":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

#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无酒渊明亦独醒":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 醒:清醒。,独:独自。,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酉端午》是元末明初诗人贝琼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先描绘景色,再引发感慨。诗人描写了端午节时天气的昏暗与风雨交加,进而感叹因风雨无人前往汨罗江祭奠屈原,表达出对屈原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后两句则通过榴花的“笑”这一拟人化手法,以及引用陶渊明的典故,传达出诗人虽怀才不遇,却能以豁达态度面对困境的情感,展现出其开阔的胸襟与洒脱的情怀。全诗以景入情,巧妙运用典故,行文细腻而含蓄,情感表达委婉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诗文家,“成均三助”之一

贝琼(1314?~1378?),元末明初诗文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学者称清江先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至正间举于乡,张士诚屡召不就。明洪武初应聘预修《元史》,洪武六年以儒士举,授国子助教。他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其工诗善文,早年师从杨维桢,但受其影响不显著,诗风平易,有温厚之旨而自然高秀;文亦通畅明白。著有《清江诗集》《清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诗题“己酉端午”可知,此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夏历五月初。当时正值端午节,诗人贝琼遇到风雨天气,天色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无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怀诗。全诗通过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不被赏识但依然豁达洒脱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屈原的典故,通过“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共鸣。同时,诗人也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类似的遭遇,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拟人: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将“榴花”拟人化,赋予其“笑”的动作和情感。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使全诗更加生动有趣,也通过榴花之“笑”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自嘲。诗人借助与榴花的“交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不得志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对比: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榴花的“笑”与自己的“不遇”形成鲜明对照。榴花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落寞相互映衬,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诗人又通过陶渊明的典故,将自己与隐士人格进行对比,表达出一种虽不被赏识却依然豁达洒脱的精神境界。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深刻。借景抒情: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铺垫: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起句先写景,描绘端午节时的天气,昏暗且有风雨。诗人借景抒情,以风雨晦冥的景象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第二句则发出“英灵何在”的感慨,诗人联想到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的典故,进而感伤自身命运,为屈原和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懑。其中,“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呼应了上文风雨晦暗的场景,也表达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人的情感,使全诗生动而富有情趣。诗人在与榴花的对话中,借榴花之“笑”流露出自己虽有才华却不得志的无奈。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通过对比的方式,表面上看似自嘲,实则表达了超脱自我的豁达心境。一个“醒”字,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笔触细腻而含蓄,情感表达委婉而深沉。诗人贝琼通过诗歌既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与哀伤,又展现出一种即便不被赏识,依然能够保持洒脱豁达的精神境界。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宪《咸淳师相》

下一篇:元·许有壬《木兰花慢 次韵马廷彦山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