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渐老":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
# 渐老:慢慢地变老了。,朱颜:红颜,红色的面孔,指的是年轻的面孔。
"白发添多少":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
"桃李春风浑过了":桃李、春风就这么全都过去了,
# 浑:全、整个。,桃李:《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句子,后世用来比喻青春年华。
"留得桑榆残照":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
# 桑榆:《淮南子》中说,日落的时候太阳光照在树的顶端,称之为桑榆,指日暮。后常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江南地迥无尘":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
# 迥:远。
"老夫一片闲云":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
# 闲云:悠闲无碍的白云。古人常用来形容自己无为逍遥的品性。,老夫:作者自指。夫:一作天。
"恋杀青山不去":我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
# 恋杀:爱杀。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青山未必留人":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不一定能把人常留于她的怀抱中。
# 未必:不一定。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叹惋迟暮的词,该词主要讲述了词人来到江南后,感慨时间易逝,朱颜渐老,抒发了诗人时光飞逝、生命迟暮的深沉感慨,以及无法解脱的苦闷,尽显人生易老的悲凉况味与内心的孤寂彷徨。
2. 写作手法
比喻:“老夫一片闲云”,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进一步表达了白朴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慨叹时光飞逝起笔,直白道出岁月无情,青春不再,迟暮已至。首二句虽质朴平实,意象与内蕴稍显单薄,却为后文蓄势。三、四句“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堪称神来之笔,巧妙弥补前文不足。“桃李春风”勾勒出鲜活灵动的青春意象,令人不禁遐想诗人年少时的美好时光与浪漫经历;“浑过了”的“浑”字,看似通俗,实则精妙,既有“轻易、随意”之感,又含“全部、尽数”之意,将青春岁月匆匆流逝的怅惘与惋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桑榆残照”与“白发添多少”相互呼应,“桑榆”与“残照”组合,描绘出夕阳西下、余晖洒于桑榆枝头的画面,将人生暮年具象化,与“桃李春风”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迟暮之年的苍凉孤寂。下阕开篇“江南地迥无尘”,点出诗人退隐金陵后的闲适生活。白朴早年生活于北方,受教于元好问,元朝统一后迁居江南,纵情山水、寄情笔墨。“地迥无尘”用词考究,不说“人迥”而言“地迥”,暗喻其归隐是顺应自然;“无尘”既描绘江南清新纯净的自然风光,也暗示诗人摆脱尘世纷扰。“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展现诗人晚年超然物外、豁达洒脱的心境,以“闲云”自比,悠然自在之态跃然纸上,虽或借鉴李白诗意,却因主体转换而别具新意。词末“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是全词精髓所在。诗人对青山的眷恋,彰显其对自然的热爱;然而,与永恒的青山相比,人生短暂如流星,即便青山有情,也难以将人长久挽留,此句既饱含对自然的深情,又蕴含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思索。
4. 作品点评
诗人既将人生置于社会情境之中,探寻生命价值与最终归宿,又以广袤宇宙为参照,审视生命本体,感悟其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本质。这般将生命体悟与人生思索交织的写法,赋予小词丰富内涵,使其余韵悠长,引人反复品味思索。
# 这首词语言直白,结构简单,但内涵丰富,虽有消极、伤感的色调,但不是泛泛的无病呻吟,它的意义在于不但表达了人类在生命问题上的普遍反映,而且也影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
不详学者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