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南宅岂识楼桑":家住道南大宅的周瑜怎会认识陋居楼桑的刘备,
# 楼桑:指刘备。,道南宅:指周瑜。周瑜曾将自已的道南大宅让给孙权居住此处即用道南宅指代周瑜。楼桑:即楼桑里,在今河北涿县,相传为刘备故里,此处借以指代刘备。据《三国志·是书·周瑜传》,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曾到京口去见孙权,周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三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昊,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这很可能就是编写戏曲《甘露寺》(又作《美人计》的史料依据。只是孙权顾及曹操在北方,应广揽英雄何况刘备也不是容易控制的所以没有采纳周瑜之计。这里才有周瑜“岂识”刘备的说法。
"何许英雄":何处而来的英雄,
# 何许:感叹语,即何等之意。
"惊倒孙郎":惊倒了孙郎。
# 孙郎:指孙权。
"汉鼎才分":汉家的九鼎江山刚刚才分崩离析,
# 汉鼎才分:指东汉政权分为魏、蜀、吴三国。汉鼎:汉王室。
"流延晋宋":就流传到了晋代与宋朝,
# 宋:东晋以后,全国分为两部分,据有南方的又都在建康(今南京)建都,依次为宋、齐、梁、陈四朝,统称南朝,这里的宋即指南朝的刘宋。,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西晋,西晋建都洛阳;东晋才建都在原吴的京城建业(西晋建兴初曾改称建康)。,流延:流传延续。
"弹指萧梁":又弹指间传到了南朝的萧梁两帝。
# 萧梁:南朝梁的皇室萧姓,故有此称。此句意为弹指间在京口这一地区就经历了自东晋和宋、齐、梁、陈五个朗代。不说南陈,只说萧梁,全是作曲用韵的需要。,弹指:弹指之间,极言时间之短暂。
"昭代车书四方":清平的年代四方车书滚滚而来,
# 车书四方:即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本是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标志,后世遂以车书喻指统治划一。,昭代:清明的时代,旧时多用以称颂本朝。
"北溟鱼浮海吞江":北溟之鱼化了大鹏,海水也吞没了大江。
# 浮海吞江:倒海翻江。,北溟鱼:比喻怀有雄才大略的人。语出《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临眺苍茫":在苍茫的黄昏眺望着,摇船缓缓驶在江中,
# 临眺:面对月光。居上视下谓之临;农历月底,月见于西方谓之跳。
"醉倚歌鬟":诗人喝醉了听歌女唱歌,倚靠在桌上,
# 歌鬟:指歌伎。
"吟断寒窗":心中的悲情化成了脚下翻滚的浪花,只可叹那声声的诗歌吟断了寒窗。
元代文学家
卢挚(1242?~1314?),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世祖至元五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等职,官至翰林承旨。卢挚兼擅诗文词曲,诗与刘因比肩,文与姚燧齐名。其散曲作品存世较多,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著有《疏斋集》《疏斋后集》《江东稿》等。今人辑有《卢疏斋辑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追忆刘备、周瑜与孙权的史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叹惋,和对历代王朝的兴衰、英雄功业的整体见解。
2. 写作手法
用典:“道南宅岂识楼桑”句,巧用“道南宅”“楼桑”典故,“道南宅”关联周瑜谏孙权之事,“楼桑”与刘备身世相关(刘备故里有楼桑村),作者以“道南宅岂识楼桑”,借这两个典故暗示周瑜一方未必真正了解刘备的潜力与背景,暗含对乱世中各方势力认知局限的感慨。“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句,巧用“北溟鱼”典故,“北溟鱼”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意象,原指巨大的鱼,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潜能,作者在曲中以“北溟鱼”喻指乱世中的枭雄,赋予其在动荡时局中潜藏力量、伺机崛起的含义,丰富了对乱世人物的刻画。
3. 分段赏析
开篇三句缓缓铺陈历史事件。“道南宅岂识楼桑”,首句就连用两个典故,周瑜曾上疏孙权,劝其勿放刘备归蜀,孙权未纳此谏,“道南宅”正指代此事。“何许英雄,惊倒孙郎”则写出刘备的才识风度令孙权为之折服。这三句所涉史实,皆发生在“京口”:相传三国时京口为吴国属地,作者由此追想往昔,流露对刘备的敬重。紧接的三句,概括了神州大地从统一到分裂、朝代更迭的规律。“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中,“鼎”象征王室,从魏蜀吴三分天下,到东晋与南朝相继据有此地,京口见证的历史纷争被寥寥数笔勾勒清晰。“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两句,是观京口景色引发的感慨:历史风云变幻,江山数度易主。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看似盛世实则暗藏危机;那些如“北溟鱼”般胸怀雄才的人,始终不甘沉寂,于是历史便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中向前推进。结尾三句直抒胸臆,将忧虑与无奈倾泻而出。“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凭栏远望历经沧桑的大地,即便天下太平,也难担保这份安宁不会被打破。既然无力改变,不如借酒消愁,及时行乐。
4. 作品点评
整首曲子从开篇的奋发昂扬,到结尾饮酒作乐寻求解脱的消沉,这一转变,恰是元代动荡政局下文人典型心态的流露。
# “临眺苍茫”并不是故做含蓄,却表明作者的茫然。
不详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馆长黄克《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
上一篇:元·丘处机《玉炉三涧雪 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