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gōng
·
·
jīng
kǒu
huái
怀
zhèn
jiāng

朝代:元作者:卢挚浏览量:3
dào
nán
zhái
shí
lóu
sāng
yīng
xióng
jīng
dǎo
sūn
láng
hàn
dǐng
cái
fēn
liú
yán
jìn
sòng
dàn
zhǐ
xiāo
liáng
zhāo
dài
chē
shū
fāng
běi
míng
hǎi
tūn
jiāng
lín
tiào
cāng
máng
zuì
huán
yín
duàn
hán
chuāng

译文

家住道南大宅的周瑜怎会认识陋居楼桑的刘备,何处而来的英雄,惊倒了孙郎。汉家的九鼎江山刚刚才分崩离析,就流传到了晋代与宋朝,又弹指间传到了南朝的萧梁两帝。清平的年代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海水也吞没了大江。在苍茫的黄昏眺望着,摇船缓缓驶在江中,诗人喝醉了听歌女唱歌,倚靠在桌上,心中的悲情化成了脚下翻滚的浪花,只可叹那声声的诗歌吟断了寒窗。

逐句剖析

"道南宅岂识楼桑":家住道南大宅的周瑜怎会认识陋居楼桑的刘备,

# 楼桑:指刘备。,道南宅:指周瑜。周瑜曾将自已的道南大宅让给孙权居住此处即用道南宅指代周瑜。楼桑:即楼桑里,在今河北涿县,相传为刘备故里,此处借以指代刘备。据《三国志·是书·周瑜传》,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曾到京口去见孙权,周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三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昊,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这很可能就是编写戏曲《甘露寺》(又作《美人计》的史料依据。只是孙权顾及曹操在北方,应广揽英雄何况刘备也不是容易控制的所以没有采纳周瑜之计。这里才有周瑜“岂识”刘备的说法。

"何许英雄":何处而来的英雄,

# 何许:感叹语,即何等之意。

"惊倒孙郎":惊倒了孙郎。

# 孙郎:指孙权。

"汉鼎才分":汉家的九鼎江山刚刚才分崩离析,

# 汉鼎才分:指东汉政权分为魏、蜀、吴三国。汉鼎:汉王室。

"流延晋宋":就流传到了晋代与宋朝,

# 宋:东晋以后,全国分为两部分,据有南方的又都在建康(今南京)建都,依次为宋、齐、梁、陈四朝,统称南朝,这里的宋即指南朝的刘宋。,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西晋,西晋建都洛阳;东晋才建都在原吴的京城建业(西晋建兴初曾改称建康)。,流延:流传延续。

"弹指萧梁":又弹指间传到了南朝的萧梁两帝。

# 萧梁:南朝梁的皇室萧姓,故有此称。此句意为弹指间在京口这一地区就经历了自东晋和宋、齐、梁、陈五个朗代。不说南陈,只说萧梁,全是作曲用韵的需要。,弹指:弹指之间,极言时间之短暂。

"昭代车书四方":清平的年代四方车书滚滚而来,

# 车书四方:即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本是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标志,后世遂以车书喻指统治划一。,昭代:清明的时代,旧时多用以称颂本朝。

"北溟鱼浮海吞江":北溟之鱼化了大鹏,海水也吞没了大江。

# 浮海吞江:倒海翻江。,北溟鱼:比喻怀有雄才大略的人。语出《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临眺苍茫":在苍茫的黄昏眺望着,摇船缓缓驶在江中,

# 临眺:面对月光。居上视下谓之临;农历月底,月见于西方谓之跳。

"醉倚歌鬟":诗人喝醉了听歌女唱歌,倚靠在桌上,

# 歌鬟:指歌伎。

"吟断寒窗":心中的悲情化成了脚下翻滚的浪花,只可叹那声声的诗歌吟断了寒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是元代诗人卢挚创作一首散曲。这支散曲以镇江地区的三国旧事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英雄功业的整体见解。作品中大量化用典故,全无元曲常见的俚俗语调和戏谑风格,而是通过品评历史人物与事件来传达个人主张,带有鲜明的史论意味,透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带有一种史论的色彩,字里行间也流露着元代动荡政局下文人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卢挚(1242?~1314?),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世祖至元五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等职,官至翰林承旨。卢挚兼擅诗文词曲,诗与刘因比肩,文与姚燧齐名。其散曲作品存世较多,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著有《疏斋集》《疏斋后集》《江东稿》等。今人辑有《卢疏斋辑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卢挚一生仕途平稳,未曾遭遇重大的波折。长期的官场经历,让他对统治集团的内情有了深入了解,尤其是担任按察使、肃政廉访使期间,以整饬风气、考察吏治为职责,这使他得以深切体察民间疾苦,看透元王朝的黑暗与暴虐。他思索国家民族苦难的根源,认为与宋朝腐败及金、元入侵相关,但碍于元蒙统治的残酷,身为正直的汉族官吏,他不敢直接针砭时弊,只能借怀古咏史之作抒发感愤与哀思,这首散曲便由此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追忆刘备、周瑜与孙权的史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叹惋,和对历代王朝的兴衰、英雄功业的整体见解。

2. 写作手法

用典:“道南宅岂识楼桑”句,巧用“道南宅”“楼桑”典故,“道南宅”关联周瑜谏孙权之事,“楼桑”与刘备身世相关(刘备故里有楼桑村),作者以“道南宅岂识楼桑”,借这两个典故暗示周瑜一方未必真正了解刘备的潜力与背景,暗含对乱世中各方势力认知局限的感慨。“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句,巧用“北溟鱼”典故,“北溟鱼”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意象,原指巨大的鱼,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潜能,作者在曲中以“北溟鱼”喻指乱世中的枭雄,赋予其在动荡时局中潜藏力量、伺机崛起的含义,丰富了对乱世人物的刻画。

3. 分段赏析

开篇三句缓缓铺陈历史事件。“道南宅岂识楼桑”,首句就连用两个典故,周瑜曾上疏孙权,劝其勿放刘备归蜀,孙权未纳此谏,“道南宅”正指代此事。“何许英雄,惊倒孙郎”则写出刘备的才识风度令孙权为之折服。这三句所涉史实,皆发生在“京口”:相传三国时京口为吴国属地,作者由此追想往昔,流露对刘备的敬重。紧接的三句,概括了神州大地从统一到分裂、朝代更迭的规律。“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中,“鼎”象征王室,从魏蜀吴三分天下,到东晋与南朝相继据有此地,京口见证的历史纷争被寥寥数笔勾勒清晰。“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两句,是观京口景色引发的感慨:历史风云变幻,江山数度易主。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看似盛世实则暗藏危机;那些如“北溟鱼”般胸怀雄才的人,始终不甘沉寂,于是历史便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中向前推进。结尾三句直抒胸臆,将忧虑与无奈倾泻而出。“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凭栏远望历经沧桑的大地,即便天下太平,也难担保这份安宁不会被打破。既然无力改变,不如借酒消愁,及时行乐。

4. 作品点评

整首曲子从开篇的奋发昂扬,到结尾饮酒作乐寻求解脱的消沉,这一转变,恰是元代动荡政局下文人典型心态的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临眺苍茫”并不是故做含蓄,却表明作者的茫然。

不详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馆长黄克《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丘处机《玉炉三涧雪 暮景》

下一篇:元·杨维桢《吴咏十章用韵复正宗架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