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至":新秋刚到来的时候,
"人乍别":心上人也匆匆离别,
# 乍:刚刚,起初。
"顺长江水流残月":顺着绵长的江面,水儿流淌着,月儿也是残缺的。
"悠悠画船东去也":那华美的船儿悠悠然向东远去渐渐隐没!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这思量起头儿一夜":这离别的愁苦啊,在这第一个夜晚就暗暗生起。
# 起头儿:开头,起始。,思量:这里是思念、牵挂之意。
元代散曲作家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祖籍新疆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初袭父职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让爵于弟,北上师从姚燧。仁宗时,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后辞官隐居。其善书法,自成一家。诗文亦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曲最著。其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代表曲作有《正宫·塞鸿秋》《中吕·红绣鞋》《双调·清江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曲。描绘了送别时的实景与对日后境况的虚想,体现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营造了冷落孤寂的画面与凄凉孤独的氛围,表达了因远行之人离去而产生的怅惘伤感与绵长无尽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顺长江水流残月”中,“残月”是象征意象。月亮“残”而不圆,恰如别离的不圆满,成为此番离别的象征;江水载舟东去,残月驻留原处,既衬示去者远去、留者伫立的别情,又以残月替代行舟的位置,见证送行人只见残月不见人影的怅惘,让离愁别恨借这凄清景象自然流露。触景生情:“顺长江水流残月”句,作者孤身立江头,见流水载残月的凄清之景,触发起离别的凄凉孤独。此景自然勾起对“悠悠画船东去也”的回忆,将分手情形在回想中浮现,既呼应“人乍别”的不舍,又借眼前景物与回忆交织,让男女离别后的缠绵相思随景而生,情感因景物触动更显真切。虚实结合:“顺长江水流残月”是实写,描绘作者眼前江水载残月的凄清实景;“悠悠画船东去也”是虚写,为触景而生的回忆,展现画船远去的离别场景。实景触发虚景回忆,虚景又强化实景中的离愁,虚实交织间,既写尽眼前孤寂,又补叙离别经过,让男女相思的缠绵之情在虚实转换中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新秋至,人乍别”这首曲子开头两句,既说明了分别的时间和缘由,也暗暗藏着送别时的伤感。秋日天气清朗疏爽,容易让人产生悲凉之感,偏巧在这样的时节送别,出行的人和送别的人的愁绪可想而知。宋代柳永写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吴文英也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的句子,都提到了秋天对离人的影响,况且这次分别来得如此突然。一个“乍”字,让人觉得心惊。这两句为整个曲子定下了感伤的基调。远行的人已经离开,送别的人还在江边不忍离去,凝视着前方发愣。“顺长江水流残月”这句既是写景,也抒发着情感,意思深远。顺着长江向东流去的江水和行船方向一致,可见送别的人一直在眺望船影消失的远方;流水伴着残月,景象十分凄清,那残月也是残缺而不圆满的,正好象征着这次别离。江水不停地向东流去,残月却停在原处,又衬托出离开的人越走越远、留下的人久久站立的离别之情。更重要的是,江水和月亮都是送别场景的见证,正是这长江水载着行船离去,而让残缺的月影代替了船的位置。作者眼前只看到残月,看不到要送的人,离愁别绪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时只剩下作者独自一人,孤单地站在江边,更添了离情的凄凉与孤独。看到眼前的景象触动了情感,作者脑中自然地浮现出当时“悠悠画船东去也”的情景。把分别时的情形放在回忆中补充叙述,是巧妙的构思,再次呼应了“人乍别”时那难以正视的场景。点明是“画船”,船上应该是位女子,按照元曲的表现习惯,这场“突然的分别”发生在男女之间。而“悠悠”二字,又体现出相思的缠绵意味。前面都是实际的描写,通过看到的情景来抒发因离别产生的伤感,而最后一句,作者转变写法,从实写转为虚写。“这思量起头儿一夜”,这离别的愁思,才刚刚开始,想到这里,心中的惆怅伤感就更让人难以承受。这里不具体描述此时思念的滋味,只用“起头儿一夜”五个字,既呼应了“人乍别”“水流残月”的情景,又包含着对以后日子的联想,用“第一夜”来推想和概括今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离别之情,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滋味,不用多说也能明白。这最后一句,既是对全曲的总结,又把离愁别恨延伸到了连绵不断的将来。因此用这句结束,简洁有力,意味无穷。元曲善于用巧妙的笔法展现柔婉的思绪,从这里就能看出。
# 此曲小而巧,巧而妙,令人过目难忘。“顺长江”句妙在月是残的,暗用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以“月残”映衬“人离”。末句含蓄蕴藉,潜台词是思念将会绵长而无绝期,仅是开头人已不堪,日后将如何消遣!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下一篇:元·张昱《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