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实在是一篇奇作。在中国词史上,写山水的词作罕有其匹。词咏四川资中县的东岩。东岩形似剖盎,侧立千尺,溪壑深杳,东岩在蜀中,词人似乎有意要与蜀人李太白《蜀道难》一争高低,词也的确有太白雄风。本词第一奇在构思,用奇特的想象,从虚处着笔,把东岩写得极富传奇色彩和动态的力度美。巍巍的东岩,壁立千仞,石壁夹道,峻极中天,仿佛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凿开的一道天险;它高矗云天,又象是奔腾飞驰的云髓聚焦凝成;它中开一线,又是怎样形成?原来是天风将它吹裂所致。凿开、凝成、吹裂、中开四词,力可扛鼎。词人不从东岩现存的静态形象着笔,而是展开想象,从它的生成过程入手,把一座静态的,也许在常人看来极为普通的山岩写得奔腾驰骤,气势磅礡。巍巍天险,被词人玩赏于股掌之上,戏弄于笔端之下,写来毫不费力。而写就的东岩风云奔走,极富于运动感和力度美,确实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南宋大词人辛疾疾竹的山也够富于运动感和气势的了,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群峰叠嶂,犹如万马回旋,向东奔驰。但比较而言,辛弃疾词仍是从现实的可见的意象进行构思取譬,而本词则完全是凭想象,从虚处非现实化的意象着笔构思。论气势力度,二词平分秋色;但论浪漫色彩和想象之奇,辛词不能不让一着。高擎二句,仍写东岩之高入云天仙界,但用一擎字,便又写出其动态和力度。擎有支撑、托住之意。仿佛让人觉得仙界向下重压,而东岩则撑持向上顶住,既写出和东岩的高度,又表现出了它的力度。如把擎字换一入字或耸字,动感和力度就无法表现出来了。鸟道一句,语出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太白,即秦岭的太乙峰。词意谓东岩之高仅飞鸟可通,而东岩的鸟道又仿佛太白西边的鸟道一样高峻。擎仙界、矗半空的东岩已经高不可攀了,可词人仍然设想凭高,去俯视东岩的云嘘岩腹,鼓舞风雷。山高,人更高不,是词人的心高,想象力高。西方美学论崇高美,认为崇高来自于审美主体对大自然的敬畏。本词也富于崇高美,而崇高美感的来源恰恰相反,它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大自然力量、气势的把握。词人面对巍巍高峻的东岩,不是敬畏恐惧,而是产生征服、戏弄它的豪气。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写高山,总离不开云,因为中国艺术家们已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云雾写之。即通过云雾的缭绕来烘托山的高峻。比如唐代诗人兼画家于一身的王维就很懂得这个理,他写终南山的高,就写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杜甫写泰山也有荡胸生层云之句。欧阳修《醉翁亭记》写琅玡山也写到云归而岩穴瞑。但比较一下本词所写的云嘘岩腹,鼓舞风雷便可看出,上述诗文中的云都是轻飘飘的云,而本词中的云却是奔腾驰骋的云。鼓舞风雷,不仅写出了岩腹吞云吐雾的强烈运动感和力量,而且写出云嘘雾吐时轰烈的声响效果。云雾吞吐竟响如风雷,只有在豪杰之士的笔下才有这般气势。本词第二奇在奇情壮采,豪气逸兴。词人面对巍巍东岩,逸兴遄飞,志壮凌云。我们仿佛见着他脚蹬被桃花香染过的登山鞋,阔步快速地奔向青云,进入月宫,高折蟾宫一枝桂树。快阔步、便孤骞、(高举)、超(越)几个连续快速的动作,充分表现出词人心胸内沸腾的激情,疏狂的豪气。他写景富于动态、力度,写情同样富于动态,力度、气势。诵读时,快阔步五句要一口气读下去,体会其声情,才能品味出其中强烈的节奏感。由强烈的节奏感又可进一步体会词人心灵快速激烈的律动。笔蘸天河,手扪象纬,笑傲风云入壮题,狂豪、奇壮无以复加!读此三句,似乎觉得当代郭沫若先生《站在地球边上放歌》也不那么奇特了,又感到诗仙李白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俱怀逸兴壮思习,欲上青天揽明月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惊天地、泣鬼神了。象纬,指日月五星。词人竟然要手摸着星辰日月,笔蘸着天河之水,来题写他的风云意气,世间有几个如许的狂人!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之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也同样具有囊括宇宙的气概,但作一细字,觉得气势的力量稍嫌不足,不似本词气势奔腾直下,一泄千里。结尾紧承上意,写他笔蘸天河,手扪象纬,在苍壁上挥洒着大笔,如龙蛇翔舞,左右奔腾!我这支秃笔已无法形容周权那奇特的想象力和壮浪纵恣的豪气,只觉得他不是胸吞宇宙,气盖乾坤就无法写出这样的奇作。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是一首再次韵之作。次韵,用韵有严格规定,不能超越变更原作的韵脚,这已经限制创作的思维了。而刚用原韵写过一首(原题《次韵王尹赋东岩》),再度用原韵写作,就无异于戴着脚镣手铐跳舞,而周权却偏偏跳得如此潇洒,如此自在,如此欢腾,可见他惊人的才气。全词由奇景而生奇情。上阙从东岩的凝成写到它的中开和吞云吐雾的气势;下阙从阔步登天写到他月中折桂和在苍壁上挥舞龙蛇。全词一气呵成,气势奔注,而不作腾挪跌宕。词以气势胜,才不觉得词中屡用的天险、天风、天河、风雷、风云、青云、云髓、云嘘等意象有重复之感。词中用词造句之避与不避,取决于创作主体能否驾驭词的气势和语言,未可一概而论。
上一篇:元·侯善渊《仙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