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qíng
èr
shǒu

朝代:元作者:杨维桢浏览量:3
chūn
zhèng
shì
shàng
chūn
shí
chù
chūn
qíng
shī
wáng
tái
xià
dòu
fāng
cǎo
xiǎo
mén
qián
liǔ
zhī
zhuó
zhuó
táo
huā
zhū
qīng
qīng
méi
fěn
qiáng
tóu
chūn
lái
zhí
zhì
chūn
guī
chàng
xiū

译文

正是珍惜春光的初春时节,哪里的春情可以用来赋诗呢。吴王台下人们在比拼着芳草,在苏小小门前唱着《柳枝》歌。鲜艳的桃花盛开在朱红色的门户下,青翠的梅子挂在粉色的墙头上。从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开始了欢快的蹋歌,一直到春天离去都唱个不停。

逐句剖析

"惜春正是上春时":正是珍惜春光的初春时节,

"何处春情可赋诗":哪里的春情可以用来赋诗呢。

"吴王台下斗芳草":吴王台下人们在比拼着芳草,

"苏小门前歌柳枝":在苏小小门前唱着《柳枝》歌。

"灼灼桃花朱户底":鲜艳的桃花盛开在朱红色的门户下,

"青青梅子粉墙头":青翠的梅子挂在粉色的墙头上。

"蹋歌起自春来日":从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开始了欢快的蹋歌,

"直至春归唱不休":一直到春天离去都唱个不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情二首》是元代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围绕“春情”展开,开篇点明正值初春,诗人惜春并思索何处春情可入诗。后两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和场景,“吴王台”承载着历史古韵,“苏小门”富有风情韵味,“斗芳草”“歌柳枝”生动地展现出春日里人们的活动,既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又融入了怀古之情和对春日风情的赞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分别从视觉角度展现了春天植物的生机与色彩,“朱户底”和“粉墙头”则点明了桃花和梅子所处的位置,营造出一种优美、雅致的氛围。后两句通过描写人们从春天开始踏歌,一直到春天结束都不停止歌唱,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出春天的活力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惜春正是上春时,何处春情可赋诗。”点明时间和主题,“惜春”直接表达对春天的珍惜,“上春时”强调是初春时节。“何处春情可赋诗”则引发思考,为下文寻找春情做铺垫,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寻觅春情的氛围。后两句:“吴王台下斗芳草,苏小门前歌柳枝。”这两句诗中“吴王台”和“苏小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斗芳草”描绘出人们在春天里比赛草的长势等活动,展现出春天的热闹和活力。“歌柳枝”则体现出春日的浪漫风情,人们唱着《柳枝》歌,增添了春日的诗意和美感。第二首前两句:“灼灼桃花朱户底,青青梅子粉墙头。”这两句诗中“灼灼”形容桃花鲜艳明亮的样子,“青青”描绘出梅子的青翠色泽。“朱户底”和“粉墙头”分别点明桃花和梅子的位置,使画面更加具体可感。这两句通过对桃花和梅子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色彩斑斓和生机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后两句:“蹋歌起自春来日,直至春归唱不休。”这两句诗中“蹋歌”是一种欢快的歌唱形式,“起自春来日”说明踏歌从春天开始就开始了,“直至春归唱不休”则强调一直持续到春天结束。这两句通过描写人们的踏歌活动,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出春天的活力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可久《【商调】梧叶儿_次韵鸳鸯浦》

下一篇:元·刘敏中《玉楼春·野亭正在溪山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