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gōng
·
·
xiǎo

朝代:元作者:徐琰浏览量:3
hèn
duān
bào
xiǎo
máng
huàn
què
jīn
fēi
shàng
sāng
zhèng
hǎo
huān
fáng
fēn
sàn
jiàn
jué
liáng
hǎo
liáng
xiāo
tiān
shù
zhēng
shèn
duǎn
cháng
shí
jié
rùn
gēng
chā
shèn
yīn
yáng
jīng
què
yuān
yāng
chāi
sàn
luán
huáng
yóu
liàn
xiāng
qīn
lǎn
xià
chuáng

译文

怨恨那没来由报晓的声音为何如此匆忙。那报晓声唤出了太阳,让它飞到扶桑树之上。正处在欢乐娱乐的时候,没想到就要分开离散,心头渐渐被愁意笼罩。这么美好的夜晚增加几个刻钟又争什么时间长短呢?欢喜的时候增加一个更次和自然规律又有什么差别呢?惊动了鸳鸯,拆散了鸾鸟和凤凰。叫人舍不得离开被窝,不愿意从华美的床上下来。

逐句剖析

"恨无端报晓何忙":怨恨那没来由报晓的声音为何如此匆忙。

"唤却金乌":那报晓声唤出了太阳,

# 金乌:太阳。旧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代日。

"飞上扶桑":让它飞到扶桑树之上。

# 扶桑:神树名。《山海经》说它高三百里,植于咸池之中,树上可居十个太阳。

"正好欢娱":正处在欢乐娱乐的时候,

"不防分散":没想到就要分开离散,

"渐觉凄凉":心头渐渐被愁意笼罩。

"好良宵添数刻争甚短长":这么美好的夜晚增加几个刻钟又争什么时间长短呢?

"喜时节闰一更差甚阴阳":欢喜的时候增加一个更次和自然规律又有什么差别呢?

# 阴阳:大道,此指道理。,闰:在正常的时间中再增加出时间。

"惊却鸳鸯":惊动了鸳鸯,

"拆散鸾凰":拆散了鸾鸟和凤凰。

"犹恋香衾":叫人舍不得离开被窝,

"懒下牙床":不愿意从华美的床上下来。

# 牙床:象牙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蟾宫曲·晓起》是元代徐琰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此曲写清晨被报晓声惊醒后的复杂心境。全曲以“晓起”为脉络,以“恨无端报晓何忙”起笔,勾勒出欢娱未竟却要离散的复杂心绪。作者以“添数刻”“闰一更”等新奇构想,烘托出良宵苦短的怅惘,又以“懒下牙床”的细节作结,呼应着对时光逝去的不甘。此曲跳出传统青楼题材的浮靡,以清雅文字传递真挚情愫,“好良宵”“喜时节”等对仗句式增强了情感的抒发,彰显出元散曲婉约含蓄的艺术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生活小景曲。作品描绘了清晨被报晓声惊醒后,从昨夜欢娱到今晨分离的情绪变化,通过“恨报晓何忙”“犹恋香衾”等细节,体现了普通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微妙留恋与无奈心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曲以青楼男女晨别这一具体事件为线索展开叙述。从开篇“恨无端报晓何忙”埋怨晨鸡报晓打破欢娱,到“唤却金乌,飞上扶桑”描绘旭日东升暗示分别时刻来临,再到“惊却鸳鸯,拆散鸾凰”直接点明情侣被拆散,最后“犹恋香衾,懒下牙床”刻画女子不舍离床的细节,通过这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将情人分离时的不舍、惆怅之情抒发得细腻而真挚。铺垫:曲中从开篇至“惊却鸳鸯,拆散鸾凰”的内容,均为结尾“犹恋香衾,懒下牙床”的细节做了铺垫,层层递进地烘托出人物的不舍之情。前文通过场景、情感、心理的层层铺写,使结尾“犹恋香衾,懒下牙床”的细节显得顺理成章,正是因天亮、分离、不舍等一系列铺垫,人物“懒下牙床”的举动才更具情感张力,凸显出离别时的怅惘与留恋。对偶:“好良宵添数刻争甚短长?喜时节闰一更差甚阴阳”,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好良宵”对“喜时节”,“添数刻”对“闰一更”,“争甚短长”对“差甚阴阳”。上下句意义相承,皆抒发对良辰短暂的惋惜与希望时光延长的迫切,以工整对仗强化了对欢娱难留的怅惘。细节描写:“犹恋香衾,懒下牙床”,“香衾”点出被褥的芳香,暗含此前温馨欢娱的情境;“犹恋”“懒下”则细致描摹了人物的动作与情态,留恋于温暖的被窝,迟迟不愿起身下床。这一细节捕捉到离别瞬间的微妙状态:既因“分散”而心生凄凉,又对短暂的美好时光充满眷恋,动作的迟缓与内心的不舍相互呼应,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说的怅然与留恋。

3. 分段赏析

这首曲中的“晓起”,暗指男女情侣的“惊却”与“拆散”。起句点破“晓”字,便流露强烈的情感与心绪。晨鸡报晓原是寻常事,作者却在前加“无端”、后缀“何忙”,前者显露出对“欢娱”的全情投入,后者则暗示着“分散”的步步逼近。“唤却金乌,飞上扶桑”是对旭日东升的诗意表达,亦含回避清晨来临的意味。此曲为作者《青楼十咏》之一,因写的是露水情缘,故晓起之际才会如此不舍。但全曲无浮靡轻佻之感,情感反倒深挚动人。元散曲在社会上的流传,青楼歌咏功不可没。因此作者选取此类题材郑重创作,不足为怪,更不应非议。作者将“晓起”之“起”仅于末两句落笔,此前则层层铺垫良宵苦短、分别在即的背景,反复描摹此特定情境下的惆怅惊惋与难分难舍,构思颇为别致。尤其是“好良宵”“喜时节”两句对仗,尽显有情人依依不舍的妙笔。后世贯云石《红绣鞋・欢情》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什么”广受称赏,殊不知其正是以此曲肇其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倪瓒《戊寅十二月丹丘柯博士过林下赋诗次韵酬答》

下一篇:元·王哲《菊花天 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