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栋飞飞帘外云":雕梁画栋的飞檐如燕子般轻盈,帘外白云悠悠飘荡,
"仙袂飘飘天上人":仙人的衣袂随风轻扬,宛若从九天降临的仙人。
"钓船归水村":渔舟缓缓划归水畔村落,
"雁行出海门":雁阵排成“人”字掠过海门。
"丹气溶溶生紫烟":丹炉云气氤氲紫烟升腾,
"石齿泠泠呜玉泉":山石嶙峋间清泉泠泠如鸣玉。
"住山不记年":隐居山中忘却岁月流转,
"看云即是仙":望云卷云舒便似得道成仙。
"双阙琼台口乱峰":双阙琼台掩映于群峰之间,
"千树琪花香晚风":千树玉花在晚风中暗香浮动。
"白头云外翁":白云外有位白发老翁,
"紫潭波底龙":紫潭深处潜游着蛟龙。
"雨后松云生紫岩":雨后松间云雾缭绕紫岩,
"花外茶烟生翠岚":花丛外茶烟袅袅染翠了山岚。
"袖诗出道庵":袖藏诗卷步出道院,
"探梅来水南":踏着水南小径寻访寒梅。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分段赏析
众远楼上“画栋飞飞帘外云,仙袂飘飘天上人”两句是描绘众远楼上的远景。一个“飞”字生动地赋予画栋灵动之感,仿佛它要与帘外飘动的云一同飞扬,营造出一种飘逸、灵动的氛围。而将楼外的景象比作“仙袂飘飘天上人”,以奇妙的想象,把眼前之景幻化成仙境,让人如临仙界,充满了奇幻色彩。“钓船归水村,雁行出海门”则是描绘动态之景。钓船缓缓驶向水村,展现出一种悠然的生活气息;雁行整齐地向海门飞去,画面开阔而又富有动感。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展现出众远楼周围环境的丰富与和谐,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白云炼师山居“丹气溶溶生紫烟,石齿泠泠呜玉泉”两句着重刻画白云炼师山居的独特氛围。“溶溶”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丹气袅袅升腾、氤氲弥漫的状态,营造出神秘而祥和的氛围。“泠泠”模拟玉泉流淌撞击石齿发出的清脆声响,以声衬静,让山居的清幽之感扑面而来。“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前句表现出山居生活的闲适与超脱,忘却时光的流逝,尽显悠然。后句则将看云这一简单的行为上升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传达出一种与自然相融、逍遥自在的心境,展现出山居生活的惬意与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天台山中“双阙琼台口乱峰,千树琪花香晚风”两句是展现天台山的奇景。“双阙琼台”勾勒出天台山上如琼玉般的台阁,巍峨而壮观,“口乱峰”则描绘出山峰错落、姿态各异的景象,尽显山势的雄伟与奇妙。“千树琪花”点明众多盛开的花朵,在晚风中散发着芬芳,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美妙的氛围。“白头云外翁,紫潭波底龙”,前句描绘出一位超凡脱俗的白发老人置身于云外,给人以仙人般的印象;后句想象紫潭波底潜藏着龙,为天台山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整个画面既有人间烟火气又充满神话色彩。海口道院“雨后松云生紫岩,花外茶烟生翠岚”两句是刻画海口道院雨后的清新景致。“雨后”点明时间背景,“松云生紫岩”描绘出雨后松树间云雾缭绕,笼罩着紫色岩石的奇幻画面,色彩鲜明。“花外茶烟生翠岚”则通过花外袅袅升起的茶烟与翠绿的山岚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闲适、清幽的氛围。“袖诗出道庵,探梅来水南”,前句表现出从道庵中带着诗稿走出的悠然自得,后句则展现出前往水南探寻梅花的雅兴,体现出作者对道院周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将生活的情趣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
上一篇:元·元好问《鹧鸪天 木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