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huā
jiè
qīng
tuí
shì
qiān

朝代:元作者:耶律楚材浏览量:3
huā
jiè
qīng
tuí
shì
qiān
hào
yáo
wàng
máng
rán
jiāng
shān
wáng
kōng
qiān
jié
táo
chūn
fēng
yòu
nián
héng
cuì
zhàng
jià
hán
yān
huā
píng
yuàn
juān
zhī
xiàn
rén
jiān
mèng
bìng
chù
chén
dào
jiǔ
biān

译文

七真道观已经倾塌颓败了,世间的人事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心中激荡着一种郁气便放歌远望,但依然免不了意气萧飒,心绪茫然。江山历经千劫,帝王的瑞气几度消亡,朝代几经变迁,在春风吹来的桃花、李花中又过了一年。远山横亘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寒意未退的云岚悬浮在山顶,犹如架起一条通向天际的桥梁。原野上长满了野花,杜鹃悲凄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哀怨。这一切都让人忍不住质问“何限人间梦”,而面对一切的未知,只有到那能解千古忧的酒里寻找答案了。

逐句剖析

"花界倾颓事已迁":七真道观已经倾塌颓败了,世间的人事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

# 迁:变化。,颓:颓败。,花界:犹香界,指佛寺。词中指道观。

"浩歌遥望意茫然":心中激荡着一种郁气便放歌远望,但依然免不了意气萧飒,心绪茫然。

"江山王气空千劫":江山历经千劫,帝王的瑞气几度消亡,朝代几经变迁,

# 千劫:极言时间之久。,王气:象征帝王运数的瑞气。

"桃李春风又一年":在春风吹来的桃花、李花中又过了一年。

"横翠嶂":远山横亘大地,好似一道道青翠的屏障,

"架寒烟":寒意未退的云岚悬浮在山顶,犹如架起一条通向天际的桥梁。

"野花平碧怨啼鹃":原野上长满了野花,杜鹃悲凄地啼叫着,好像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哀怨。

# 啼:啼叫。,平碧:犹平芜。

"不知何限人间梦":这一切都让人忍不住质问“何限人间梦”,

"并触沉思到酒边":而面对一切的未知,只有到那能解千古忧的酒里寻找答案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花界倾颓事已迁》是金代词人耶律楚材创作的一首词。以佛道思想为脉络,借花界凋零隐喻王朝更迭。上阕以禅意观照历史兴衰,将佛理与世运交织,暗含对治乱循环的哲思;下阕铺陈颓垣荒景,以物象的衰败映射人世沧桑,在佛门的超脱与尘世的羁绊间反复叩问。全篇虽仅寥寥数阙,却以凝练笔法构建出苍茫意境:既有“万里山河皆过客”的时空浩叹,亦含“一瓣心香付劫灰”的细腻喟叹。词人以出世之眼观照现世纷纭,最终在佛理与史观的碰撞中,凝练出对文明兴替的深邃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耶律楚材(1190~124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出生于燕京(今北京)。出身契丹贵族家庭,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应成吉思汗之招至漠北,随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汗三年,任中书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创举颇多,在蒙元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因受排挤悲愤而死。文宗至顺元年,谥文正。耶律楚材文学主张承金而来,善诗文。他既崇尚古雅、古朴、自然、简淡的诗风,也推崇清新雄奇。亦能词,格调清放俊健,意境深远。著有《湛然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金朝耶律楚材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耶律楚材是由金入元者,虽得元朝重用,但身历两朝,内心深处不免有所隐痛。当词人目睹花落春归,道观倾圮时,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以佛道思想为脉络,借花界凋零隐喻王朝更迭,表达了词人对文明兴替、人事无常的慨叹。

2. 写作手法

反衬:“桃李春风”一句以大自然的永恒更进一步反衬世事的沧桑翻覆。由此,词人的“茫然”之慨犹如出岫之云,浓浓地弥漫了词的上片。

3. 分段赏析

全词以“花界倾颓”起笔,紧扣词题,叙写眼前“七真洞”的景况,“花界”(道教宫观)本是尘世中的众生躲避灾祸追求解脱的一块圣土,当年也曾是香火不断,信徒云集,而这样的往“事”如今早已“迁”变无存了,就连其自身也已颓败崩塌,七真洞盛衰迁移在词中显然是整个世事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将佛门净土的凋零暗喻王朝更迭的必然。又以“桃李春风”的轮回反衬人世沧桑的不可逆。史载,词人通晓“星历、筮卜、杂算”等古代方术,作为缺乏现代科学意识的古代文人,他自然相信眼前的燕京古城有着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气;然而无情的事实使他看到的则是一座座高耸的帝王大厦接连的崩塌。上阕中,“浩歌遥望”的苍茫与“江山王气空千劫”的慨叹形成张力,既见词人对治乱循环的冷眼洞察,亦藏对红尘羁绊的无奈释然——佛道的“空”与世俗的“劫”在此碰撞,化作一阕跨越时空的哲思长歌。下阕以荒寒意象叠加深沉喟叹。“横翠嶂,架寒烟”以冷硬山势与缥缈云烟构建天地孤寂的画境,而“野花平碧怨啼鹃”则以生机盎然的草木与哀鸣的杜鹃形成悖论: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恰成人间无常的残酷注脚。末句“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将视角收束于词人独酌的剪影,在醉眼朦胧中,万千世事如潮水般涌入心间。酒成为连接出世与入世的媒介,既浇心中块垒,亦化永恒困惑——佛门的超然与尘世的牵绊,在杯影交错间凝成词人一生的精神困局。词的最后两句,既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清淡之风,同时又体现了词人悲慨激越的豪健之气,“出世”与“人世”的矛盾同时融合在了词句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词通过把眼前荒败的台观与远处生机的野草闲花相互映托,以达到显衬人事无常的艺术效果,颇具气象。又通过移情于物,使烟泛寒,鹃啼怨,来寄慨词人之幽情,抒发作者之百感交集,造成了很深的意境。又以“横”写山峦,以“架”写云烟罩峰,体物无不工细。全词淡而穆,格调清放俊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高浑之至,淡而近于穆矣。庶几合苏之清、辛之健而一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冕《送钦上人》

下一篇:元·吴存《水调歌头 江浙贡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