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生潮落何时了":潮水涨落什么时候才会停止?
"断送行人老":这般消磨,让远行之人渐渐老去。
# 断送:消磨。
"消沉万古意无穷":千古以来的意绪消沉无尽,
"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都蕴含在高远天空、鸟儿淡淡飞过的画面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海门处,几点青山显得渺小,
#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烟波渺":极目远望,烟波浩渺无边。
# 望极:望尽。
"何当驾我以长风":何时能驾着长风送我前行?
# 驾:乘。,何当:何时。
"便欲乘桴、":真想乘着木筏,一直漂、
# 桴:木筏。
"浮到日华东":漂到太阳升起的东方。
#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浮:漂流。
"案此调下原有后庭花肖溪一叶舟一首":查考这个词调下面原本有《后庭花・肖溪一叶舟》这一首,
"乃曲调":属于曲调范畴,
"今不录":现在不收录。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抒情的词。介绍了赵孟頫在词中借浙江舟行时潮生潮落、长空飞鸟、海门青山、烟波浩渺之景,抒发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表达渴望驾长风、乘桴浮向日出东方,超脱尘世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潮生潮落”与“长空澹澹”“海门青山”“烟波渺”组合,以潮水涨落衬出行人老去的短暂,借天地阔大空间,寄寓“万古意无穷”的深沉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勾勒词人舟行江上的幽深感怀。“潮生潮落”本是江行常见之景,可“何时了”的追问,暗藏着有心人对命运与时代的复杂叹惋。“断送行人老”,道尽潮起潮落的循环,恰似岁月利刃,将行人的青春与壮志慢慢销蚀—这潮水的“断送”,实则是时代洪流对个体的裹挟。赵孟頫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家族累世仕宋,一朝经程钜夫举荐入元廷,虽获重用,却难掩内心愧疚,更屡遭旁人猜忌。元世祖令其赋诗讽父执留梦炎,他以“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应答,字句间尽显身不由己的无奈。“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意,却另辟新境:舟行江上,是与历史平行的漂泊;鸟掠长空,是挣脱尘网的高翔。一俯一仰间,万古兴亡的苍凉、个体渺小的怅惘,尽融于长空飞鸟的淡墨剪影,牵引出无尽幽思。下片笔锋一转,转入极目远眺的抒情。“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写尽极目之境—青山因“望极”显得微茫,烟波因“望极”愈发浩渺,而“海门”一词,既呼应开篇江行视角,又悄然注入神话意蕴,让浩渺烟波中的青山,添了几分缥缈仙气,引人遐想。“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将前文的缥缈意境推向奇崛:想借长风之力,驶向江汉朝宗的沧海;效仿孔子“乘桴浮海”之志,直抵日出东方,探寻潮起潮落的终极答案。从“海门”到“日华东”的想象,突破现实边界,踏入玄远之境。
4. 作品点评
赵孟頫博通文史、妙悟神思,词中融画意于景,汇哲理于情—绿水青山与行舟飞鸟相映,是流动的山水长卷;末句“日华”映照全篇,淡墨点染中透出浓丽哲思。于烟波浩渺间寻求精神解脱,涤净尘俗纷扰,意境之妙,令人沉。
# 哀怨之情滥于言表,责其人亦悲其遇也。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上一篇:元·王冕《红梅 其七》
下一篇:元·韩奕《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