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共东风别有因":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
# 别有因:别有原因。,风:一作君。
"绛罗高卷不胜春":像红色纱罗一样美丽的花朵,一派春光锦绣。
# 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绛色丝绸,这里喻牡丹。
"若教解语应倾国":她若是能说话必定会成为倾国的美女,
# 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解语:解语花。原是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教:让、使。
"任是无情亦动人":即使无情,不也一样令人心动。
# 亦:一作也。,任:即使,就算。
"芍药与君为近侍":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
# 君:指牡丹。
"芙蓉何处避芳尘":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韩令功成后":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
# 韩令:指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辜负秾华过此身":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 此身:此生。,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牡丹花》是晚唐罗隐创作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先描绘牡丹的绰约风姿与尊贵气质,再以韩令典故收尾,借物抒怀,表达诗人不愿为名利趋炎附势,宁可辜负时光也坚守自我、保持高洁品格的志向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思,生动展现其动人魅力。对比:“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以芍药、芙蓉与牡丹对比,突出牡丹在群芳中的出众地位与绝美姿容。用典:“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引用韩愈的典故,“韩令”即韩愈,“秾华”指代繁盛的牡丹花朵,暗含韩湘曾以牡丹花诗谶劝韩愈弃官学道之事。委婉含蓄地传递自身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两句表面是为韩愈而叹,实则巧妙地寄托了诗人自身不愿趋炎附势,却又对人生际遇深感无奈的复杂情感。比喻:“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绛罗”生动喻指牡丹娇艳的花瓣,高卷”二字精准勾勒出牡丹盛放时花瓣翻卷、昂扬挺立于枝头的姿态。铺垫:前三联浓墨重彩刻画牡丹超凡脱俗、艳冠群芳的姿态,从外在形貌到内在气质全方位渲染,为末联“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蓄势。借韩愈辜负韩湘以牡丹“诗谶”劝其学道的典故,将牡丹的“秾华”与人生“错失”关联,把对牡丹的赞美,引向对人生选择、志向追求的感慨,使情感与主旨自然升华。借物抒情:“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里借牡丹,一是叹牡丹的“秾华”被辜负,实则映射对美好事物(理想、机缘等)易被世俗功名错过的惋惜;二是借牡丹与韩愈的故事,将牡丹的艳丽、蕴含的“超脱暗示”,和人生选择挂钩,抒发对人生抉择、功名与本心平衡的深沉思考,把对牡丹的咏叹,升华为对人生境遇、价值取舍的抒情与议论。
3. 分段赏析
首联“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以灵动笔触开篇。“东风”即春风,象征着生机与机遇,“绛罗”生动喻指牡丹娇艳的花瓣,“高卷”二字精准勾勒出牡丹盛放时花瓣翻卷、昂扬挺立于枝头的姿态。诗句描绘出牡丹仿若与春风有着独特默契,东风拂过,它便如绛色绸缎般绚丽绽放,将无比烂漫的春色、绝世的美丽尽情展现在世人眼前,奠定了全诗对牡丹极尽赞美的基调。颔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诗人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牡丹鲜活的生命色彩。前句以“解语”“倾国”为引,化用《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中“倾国倾城”的典故,大胆想象:倘若牡丹能够言语,必然是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后句更进一步,即便牡丹无情,仅凭借其天生丽质、绰约芳姿,亦足以令人心驰神往、倾心爱慕。此联将牡丹的美丽神韵推向极致,既展现出牡丹外在之美,更挖掘出其独特的魅力内涵。颈联“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诗人以对比手法,巧妙地将芍药、芙蓉与牡丹进行对照。芍药素有“小牡丹”之美誉,若牡丹为群芳之首,芍药则为次席,世人常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芙蓉虽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闻名,却也难以与牡丹媲美。诗句直言芍药不过是牡丹的近侍,芙蓉更是无处可避牡丹的芳华,无论身处何地,都难以逃脱与牡丹争艳却自愧不如的境况。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烘托出牡丹在百花之中的尊贵地位与超凡魅力。尾联“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诗人引入韩愈的典故,赋予诗歌深沉的哲理与人生况味。“韩令”即韩愈,“秾华”指代繁盛的牡丹花朵,暗含韩湘曾以牡丹花诗谶劝韩愈弃官学道之事。罗隐在此以韩湘的诗谶为切入点,发出“可怜”的慨叹,为韩愈感到惋惜。他认为韩愈虽在仕途上功成名就,却终究未能超脱尘世,错过顺应花谶、超凡脱俗的机缘,只能在世俗中度过此生。这两句表面是为韩愈而叹,实则巧妙地寄托了诗人自身不愿趋炎附势,却又对人生际遇深感无奈的复杂情感,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从单纯的咏物转向对人生价值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罗隐所作的《牡丹花》以工笔细描牡丹的绰约风姿起笔,通过拟人、对比等手法极写其倾国之美与群芳难及的尊贵。前三联的铺陈皆为尾联蓄势,借韩令辜负花谶的典故,以惋惜之叹为引,巧妙地将咏物转向抒怀,含蓄展现诗人不愿为名利屈膝、坚守自我的高洁品格,真正实现了物我交融,于咏物中寄寓深沉情志,尽显蕴藉之美。
# 前辈作花诗多用美女比其状,如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尘俗哉!山谷作《酴醾》诗曰:“露湿何郎试汤讲,日烘荀令炷炉香。”乃用美丈夫比之,特出类也。
宋惠洪《冷斋夜话》
# 罗隐《牡丹诗》云:“可怜韩令功成后,虚负秾华过此身。”余考之:唐元和中,韩弘罢宣武节制,始至长安私第,有花,命𣃁去,曰:“吾岂效儿女辈耶?”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故隐有“辜负秾华”之语。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
# 一曰“别有因”,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不胜春”,正是“别有因”意。三、四,皆写“别有因”三字。五、六,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以见“秾华”之不可辜负也。
清钱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
# 汉仪曰:此诗喜他略无俗气。
清张揔《唐风怀》
# 尝叹宋人论诗,如饮狂泉。……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何等风致,反谓不能臻其妙处。如此风气,真诗中百六之运!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起虚写。二实写。三四写神韵,空灵高迈,无一毫渣滓。五六衬笔。七八题外写。评者为次联是泥美人。若咏泥美人,虽切,却是常语;若咏牡丹,似不切,却妙。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从来咏物之诗,能切者未必能工,能工者未必能精,能精者未必能妙……罗隐“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工矣,而未精也。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上一篇:唐·蒋防《至人无梦》
下一篇:唐·徐铉《送王四十五归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