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èi
fāng
huà
shān
jiù

朝代:元作者:倪瓒浏览量:3
jié
huà
shān
shí
jiàn
shān
jiàn
huà
sōng
xuě
chán
luò
fēi
niǎo
xián
xiá
chū
xué
huī
rǎn
jiàn
jiē
huà
jiāo
xíng
chéng
yóu
guī
huà
wèi
wèn
fāng
shī
shú
jiǎ
shú
wéi
zhēn
chí
juān
biān
chūn

译文

王维绘制山峦的时候,眼中只见山峦形态而忘却绘画技法。松枝与积雪自然缠绕交织,飞鸟也姿态悠闲自在。我最初学习挥毫染色时,见到万物都觉得像画作一样。郊外行走或是城中游览,每一样景物都收进画箱。因此请教方厓禅师,何者为假象,何者为真实。从墨池中汲取涓滴墨水,将我心中无边的春意寄托于画笔。

逐句剖析

"摩诘画山时":王维绘制山峦的时候,

"见山不见画":眼中只见山峦形态而忘却绘画技法。

"松雪自缠络":松枝与积雪自然缠绕交织,

"飞鸟亦闲暇":飞鸟也姿态悠闲自在。

"我初学挥染":我最初学习挥毫染色时,

"见物皆画似":见到万物都觉得像画作一样。

"郊行及城游":郊外行走或是城中游览,

"物物归画笥":每一样景物都收进画箱。

"为问方厓师":因此请教方厓禅师,

"孰假孰为真":何者为假象,何者为真实。

"墨池挹涓滴":从墨池中汲取涓滴墨水,

"寓我无边春":将我心中无边的春意寄托于画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为方厓画山就题》是元末明初画家倪瓒的题画诗,收录于《御定历代题画诗类》。诗中以王维画山典故开篇,借“松雪缠络”“飞鸟闲暇”的意象,对比自身初学绘画时“见物皆画似”的状态,进而以“孰假孰真”之问探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落于“墨池挹滴,寓我春心”的创作理念。此诗将“逸笔草草”的文人画理念融入诗境,以简淡语言阐释“师法自然、以心写意”的艺术追求,体现了倪瓒“诗书画一体”的美学思想,对元代文人画“重意轻形”的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代文人画走向兴盛,倪瓒进一步把诗书画融合的艺术理念推向巅峰。这首诗创作于他晚年阶段,是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艺术主张的实践体现。诗里“物物归画笥”这一句,呈现出作者借郊游契机观察自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并沉淀入艺术创作素材库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摩诘画山时,见山不见画”引用王维(字摩诘)的绘画典故,借王维绘画追求自然浑融、不露痕迹的境界,表达对其艺术造诣的推崇;“松雪自缠络”中的“松雪”代指赵孟頫(号松雪道人),以其画中松雪缠绕的意象,赞赏其绘画风格;“墨池挹涓滴”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墨池的典故,体现对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同时以墨池涓滴寄托自身艺术创作中蕴含的无限生机与意趣。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摩诘画山时,见山不见画。松雪自缠络,飞鸟亦闲暇”以王维“见山不见画”的绘画境界为引,赞叹其笔下松雪缠绕、飞鸟闲暇的自然意趣,借典故凸显画中浑然天成的气韵。中间四句“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自叙初学绘画时的状态,看到万物都想画下来,无论是郊野还是城中游览,所有事物都收进画箱,直白质朴地展现对世间万物的敏锐观察与捕捉欲,将郊野与城郭之景皆纳入画思,体现初学者的热忱与专注。末四句“为问方厓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以问答形式引发对绘画中真假关系的哲思,收束于以墨池涓滴寄托“无边春”的创作理念,既含蓄表达对绘画本质的思考,又以“无边春”象征笔墨间蕴含的生机与意趣,全诗融论画、述己、寄情于一体,语言清简而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

下一篇:元·杨维桢《沙堤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