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路、":向东走的路、
"西边路、":向西走的路、
"南边路":向南走的路,
"五里铺、":五里的驿站、
# 铺: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元代沿用,其制更加严密,州县凡十里一铺。
"七里铺、":七里的驿站、
"十里铺":十里的驿站,
"行一步、":走一步、
"盼一步、":望一步、
"懒一步":懒怠一步。
"霎时间、":一霎那间,
"天也暮、":天色暗了、
"日也暮、":日头沉了、
"云也暮":云彩暗了,
"斜阳满地铺":夕阳洒满大地。
"回首生烟雾":回头望去生出一片烟雾,
"兀的不、":极目望去、
# 兀的不:兀的:这。“兀的不”,犹言“这(怎)不”。
"山无数、":数不清的山、
"水无数、":数不尽的水,
"情无数":以及对亲友无限的深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小令,也是一首羁旅行役曲。通过重复“路”“铺”“步”等意象叠加,刻画行人跋涉山径时脚步的迟疑与暮色四合时回望的迷茫,以斜阳铺地、烟雾迷蒙的苍凉景致,暗喻人生行路的茫然无依,将旅途艰辛与内心孤寂交织呈现。
2. 写作手法
反复:“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运用三叠句式,通过重复“路”字强化行人在岔路口的徘徊感,突出离人面对多重选择的茫然与不舍。寓情于景:“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将暮色斜阳与迷蒙烟雾交织,行人回望时,眼前苍茫景致与心中离愁浑然一体,景语即情语。叠字:“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连用“暮”字,既摹写时间流逝之快,又以叠字渲染天地俱黯的悲凉氛围,强化“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铺陈:“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采用铺陈手法,通过罗列不同距离的驿站,展现行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历程。
3. 分段赏析
开篇描写行人的旅途轨迹。他时而向东行进,时而转向西边,时而又往南边行走;刚经过五里铺的驿站,转眼又到了七里铺,接着是十里铺。宋元时期将传递文书的驿站称为“铺”,元代对此制度执行得更为严格,规定每十里设置一个驿站。曲中所说的这些驿站名称并非实指具体距离,而是用来表现行程的遥远和漫长。接着刻画行人途中的心境。由于要与亲人分别,赶路的人内心充满忧伤,脚步变得迟疑不决,整个人显得疲惫无力;每迈出一步都要回头张望,不愿继续前行,因为每一步都意味着与牵挂的人更加疏远。沉浸在离愁中的他边走边回头,虽然已经走了大半天,却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直到暮色降临,夕阳西沉,云彩渐渐失去光彩,才突然意识到天色已晚。“霎时间”这个词语生动表现了行人因时刻思念家中亲人,完全忘记了时间流逝,直到此刻才恍然惊觉的瞬间感受。最后三句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融为一体,对前文作了完整的收束。此刻夕阳的余晖洒满天际,回头望向走过的路途,只见暮色渐浓,烟霭朦胧,黑夜即将到来,既看不见牵挂之人的身影,也辨不清来时的道路;放眼远眺,只能隐约望见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水,这些山水之间,都寄托着行人无尽的愁绪,饱含着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兀的”这个词,意思是“怎么”。用“兀的不”这样的反问句式,是为了加重哀叹的语气。“回首”这个动作虽然明知徒劳,却又是情不自禁的举动,就像人们离开家乡后,即使已经走了很远很久,仍然会忍不住回头眺望故乡的方向。夕阳带着几分寒意,暮霭笼罩四野,山峦起伏,流水迢迢,通过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手法,把行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悠远绵长,余韵不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巧妙运用“路”、“铺”、“步”、“无数”等叠词形成层层递进之势,其间穿插两个非叠词句式,既避免了行文板滞,又使全篇自然流畅毫不造作,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上一篇:元·长筌子《雨中花·急急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