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年就试期":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场历尽艰辛,
# 就试:应考,参加考试。唐刘兼《玉烛花》诗:“正当晚槛初开处,却似春闱就试时。”
"五湖烟月奈相违":无奈无缘欣赏五湖的美好风光。
# 相违:指无缘欣赏。,奈:奈何。,五湖烟月:指诗人的家乡风光,他是余杭(今属浙江)人,所以举“五湖”概称。五湖:其说不一,《史记索隐》认为指太湖、洮湖、鄱阳湖、青草湖和洞庭湖。此处泛指一切佳山胜水之地。烟月:烟花风月,代指各种享受和嗜好。
"何如买取胡孙弄":还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耍弄,
# 买取胡孙弄:一作“学取孙供奉”。胡孙:猴的别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猴玃:猴者猿猴,俗曰胡孙。”供奉:唐时以文学或技艺侍奉宫廷者。
"一笑君王便著绯":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绯袍加身。
# 著绯:穿绯色的官服。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通过科考落第与耍猴人获封官职的荒诞对比,揭露唐末帝王宠信弄臣、不辨贤愚的昏聩本质。诗中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又以“一笑君王便著绯”的尖刻反讽,直指晚唐“重戏谑轻国政”的亡国征兆。
2. 写作手法
对比:“十二三年就试期”与“一笑君王便著绯”形成核心对比:前者以科举落第的艰辛(十余年寒窗苦读)对照耍猴人因逗乐皇帝瞬间得官(五品绯袍),凸显统治者“重戏谑轻才学”的荒唐本质。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个人悲剧,更映射晚唐科举制度失效与人才选拔的畸形。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集中展现了诗人坎坷的科举之路与自我省思。首句“十二三年就试期”揭示其持续十多年的科考生涯——为求功名奔波异乡,却屡试不第终未获官职;次句“五湖烟月奈相违”则暗含为应试不得不暂别江南故土的无奈。诗人将科举视为人生首要目标,为此竟在长安困守十四载,每日埋头苦读辗转考场,几乎与世间所有美好景致绝缘。这两句通过逆向思考形成强烈对照:若当初不执着功名,本可安享家乡恬静生活。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蹉跎岁月的深沉慨叹,亦交织着不甘命运的怨艾与追悔往昔的复杂心绪。后两句“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转向辛辣讽刺:诗人表面自嘲“不如改行耍猴”——毕竟驯猴人仅靠逗乐唐昭宗便获赐五品绯袍(朱绂),实则借此荒诞史实,痛斥帝王治国无方。一个“笑”字戳破君主将国家权柄视为儿戏的本质,而“著绯”的轻佻封赏,更暴露出晚唐“重戏谑轻才学”的亡国征兆。诗句在自怜与讥讽的交织中,既抒发了怀才不遇之痛,也暗示了唐朝衰亡的必然趋势。
4. 作品点评
《感弄猴人赐朱绂》是一首锋芒毕露的政治讽刺诗。诗人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以罕见胆识揭露了晚唐君王的昏聩——唐昭宗在国家危亡之际竟给耍猴人封官授爵,这种荒诞史实成为诗人借题发挥的绝佳素材。罗隐以自嘲为刃,将十余年科举失意的辛酸化作“不如驯猴”的黑色幽默,表面看似嬉笑荒唐,实则字字泣血。诗中“何如买取胡孙弄”的戏谑之语,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解嘲,更是对科举制度失效与官僚体系腐化的双重控诉。这种“以笑写痛”的手法,让个体遭遇升华为时代缩影,在看似荒诞的叙事中,奏响了末世王朝的刺耳警钟。
# 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罗隐下第诗云:“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宋曾慥《类说》引《幕府燕闲录》
# 弄猴人乃赐朱绂,则朱绂亦不值一钱矣。唐末时事至此,安得不亡。
清黄周星《唐诗快》
上一篇:唐·雍裕之《大言》
下一篇:唐·高骈《锦城写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