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iǔ

朝代:唐作者:吴融浏览量:2
yīng
wéi
jiào
huā
zuò
méi
​yīng​​
duàn
qīng
zhǐ
ài
fēng
cái
hǎo
jǐn
zhàng
zhē
tóng
què
tái
líng
qiān
wàn
shù
bié
huí

译文

柳树自甘与黄莺为伴,不愿让花儿做媒人。柳丝纤细,仿佛应和着雨丝一同飘落,体态轻盈,只爱让春风裁剪腰身。适宜拂动华美的锦缎步障,莫要遮蔽那权贵的铜雀台门。灞陵岸边千万棵柳树,黄昏时笼罩着离别的愁云。

逐句剖析

"自与莺为地":柳树自甘与黄莺为伴,

"不教花作媒":不愿让花儿做媒人。

"细应和雨断":柳丝纤细,仿佛应和着雨丝一同飘落,

"轻只爱风裁":体态轻盈,只爱让春风裁剪腰身。

"好拂锦步障":适宜拂动华美的锦缎步障,

"莫遮铜雀台":莫要遮蔽那权贵的铜雀台门。

"灞陵千万树":灞陵岸边千万棵柳树,

"日暮别离回":黄昏时笼罩着离别的愁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柳》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以拟人手法,写柳与莺相依为伴,不借他花为媒,凸显其孤高自持;颔联从形态着笔,“细”“轻”二字状柳丝纤细轻盈,随雨而断、因风剪裁,暗合柳的柔美特质;颈联展开联想,“锦步障”写柳的装点之姿,“铜雀台”则以历史意象暗示柳宜伴雅景、避附权势的品格;尾联收束于离别意象,借灞陵柳的传统寓意,将柳与日暮离愁勾连,深化其离别象征意义。全诗紧扣柳的形态与特质,融拟人、用典、象征于一体,既刻画柳的柔美轻盈,又赋予其不附权贵、孤高自守的人格化特征,同时借灞陵离别场景拓宽诗意厚度,在咏物中暗含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两句以拟人手法破题。诗人赋予柳以独立人格,言其自甘与黄莺为伴,不愿借助他花为“媒”招引蜂蝶,一“自”一“不教”见出柳的孤高自许,暗拒世俗喧嚣,为全诗奠定不媚流俗的基调,亦隐含诗人对洁身自好品格的推崇。“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紧扣柳的形态特质。“细”状柳丝纤细柔韧,“轻”摹柳絮轻盈飘逸,“和雨断”写其随雨丝一同飘落的缠绵之态,“爱风裁”则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意,以“裁”字赋予风以巧匠般的创造力,一“应”一“爱”将柳的被动摇曳与主动迎合自然融合,细腻展现柳在风雨中的动态美,工笔描摹中见出诗人体物之精微。“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展开联想与象征。“锦步障”典出西晋石崇奢华之事,代指华美的屏障,言柳宜拂动于雅丽之境,增添风流韵致;“铜雀台”为曹操所建,代指权贵象征,“莫遮”二字则明确柳的拒斥态度,借柳的“选择”暗喻诗人对趋附权贵的不齿,以及对清雅品格的坚守,一“好”一“莫”形成对比,使咏物与言志自然贴合,含蓄而有力。“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收束于传统意象。“灞陵”(即霸陵)为唐代长安送别之地,“折柳赠别”习俗使柳成为离愁象征;“千万树”以数量词强化离别场景的普遍性,“日暮”则以暮色苍茫渲染怅惘氛围,“别离回”三字虽未直言悲情,却以行人徘徊不去的身影,将离别的无奈与怅然尽寓其中。此联跳出前三联的品格象征,转而诉诸情感共鸣,既呼应传统审美意象,又以景语作情语,使咏柳之作超越个体情志,升华为对人间离别之慨的普遍观照,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黄滔《放榜日》

下一篇:唐·杜甫《杂歌谣辞·大麦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