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àn

朝代:元作者:杨维桢浏览量:3
shǔ
yuān
yāng
zhī
jǐn
tāo
luó
tán
fèng
huáng
zhuó
jīn
cáo
xián
chōu
wèng
jiǎn
háo
shuāng
chéng
shí
zhǐ
shēng
cáo
cáo
zhǒng
tóu
qīng
cǎo
tiān
shān
xuě
yǎn
zhōng
hóng
bīng
wéi
xià
xuè
āi
xián
duàn
gǎn
jīng
liè
chí
shàng
ruí
bīn
yuè
fāng
tiě

译文

蜀地的丝织成鸳鸯图案的锦绦,用来自逻国的紫檀木,雕刻成凤凰的形状,再制作出嵌金的琴槽。琴弦是从瓮茧中抽出的五色毫毛制成,就像董双成那样,用十根手指弹奏出嘈杂的声音。坟墓之上生长着青草,天山上覆盖着白雪,眼中的红泪如嵬下的鲜血。悲哀的弦声凄切断绝,这种声音能深深打动人浓烈的情感,就连池塘之上按照蕤宾律调音的方形铁块,都被这声音震动得跳跃起来。

逐句剖析

"蜀丝鸳鸯织锦绦":蜀地的丝织成鸳鸯图案的锦绦,

# 绦:一作衾。

"逻檀凤皇斫金槽":用来自逻国的紫檀木,雕刻成凤凰的形状,再制作出嵌金的琴槽。

# 皇:一作凰。

"弦抽瓮茧五色毫":琴弦是从瓮茧中抽出的五色毫毛制成,

"双成十指声嘈嘈":就像董双成那样,用十根手指弹奏出嘈杂的声音。

"冢头青草天山雪":坟墓之上生长着青草,天山上覆盖着白雪,

"眼中红冰嵬下血":眼中的红泪如嵬下的鲜血。

"哀弦凄断感精烈":悲哀的弦声凄切断绝,这种声音能深深打动人浓烈的情感,

# 精:一作情。

"池上蕤宾跃方铁":就连池塘之上按照蕤宾律调音的方形铁块,都被这声音震动得跳跃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琵琶怨》是元代杨维桢所作的一首古体诗,借琵琶及琵琶声展开。前四句描绘琵琶的精美构造与弹奏场景,用“蜀丝”“逻檀”等写出琵琶华美,以“声嘈嘈”写弹奏之声。后四句转写悲怨,“天山雪”“嵬下血”营造悲凉意境,借哀弦传递强烈情感。全诗语言生动,运用描写手法,将琵琶之美与乐声之悲结合,表达深沉哀怨之情,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蜀丝鸳鸯织锦绦,逻檀凤皇斫金槽”,以精美的意象描绘了琵琶的华贵。“蜀丝”“逻檀”(即紫檀)点明制作琵琶的材料珍贵,“鸳鸯”“凤皇”(凤凰)的纹饰则赋予琵琶富丽的色彩,“织锦绦”“斫金槽”的细节,既展现了工艺的精巧,也为后文琵琶声的动人铺垫了物质基础,从器物之美暗示演奏的不凡。“弦抽瓮茧五色毫,双成十指声嘈嘈”,转向演奏者与琴声。“瓮茧五色毫”写出琴弦的特殊材质与色彩,“双成”原指神话中的仙女,此处借指演奏者技艺高超如仙子;“声嘈嘈”以叠词摹写琵琶声的繁密,既呼应了前文的精美乐器,又自然过渡到听觉的呈现,让人仿佛能听到初起的弦音。“冢头青草天山雪,眼中红冰嵬下血”,笔锋陡转,由乐声转向悲戚的意境。“天山雪”“冢头青草”勾勒出苍凉的边塞景象,暗示着遥远的思念与牺牲;“红冰”形容泪水冻结如红冰,“嵬下血”则充满悲壮之感,将视觉上的凄苦与情感上的悲痛融为一体,借景物与意象的组合,传递出深沉的哀怨。“哀弦凄断感精烈,池上蕤宾跃方铁”,又回到琴声本身。“哀弦凄断”直接点出乐声的悲戚与激烈,既呼应了颈联的悲苦意境,又写出音乐的感染力;“蕤宾”是古代乐律名,“跃方铁”以夸张的笔法写乐声的强劲,连池边的铁物都为之震动,既表现了琵琶声的穿透力,也将悲伤中的激昂之情推向极致,让哀怨中更显刚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朱邸曲》

下一篇:元·马钰《满庭芳 赠吴知纲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