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āng
chūn
·
·
qiū
wàng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4
qiān
shān
luò
yán
yán
shòu
bǎi
chǐ
wēi
lán
cùn
cùn
chóu
yǒu
rén
wǎn
zhuāng
lóu
lóu
wài
liǔ
méi
àn
jīn
qiū

译文

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嶙峋瘦峭,倚着百尺高的栏杆,每一寸地方都充满了愁绪。有一位女子,独自倚着傍晚的妆楼。楼外是(憔悴的)秋柳,柳叶和人的眉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逐句剖析

"千山落叶岩岩瘦":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嶙峋瘦峭,

# 岩岩:劲瘦貌。

"百尺危阑寸寸愁":倚着百尺高的栏杆,每一寸地方都充满了愁绪。

# 危阑:栏杆。

"有人独倚晚妆楼":有一位女子,独自倚着傍晚的妆楼。

"楼外柳":楼外是(憔悴的)秋柳,

"眉暗不禁秋":柳叶和人的眉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惜芳春・秋望》是元代散曲家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作品以秋日登楼远望为背景,以“独倚晚妆楼”的思妇视角,描绘了“千山落叶”“百尺危阑”“楼外柳”等萧瑟秋景。运用对仗、双关等手法,将外在秋景与思妇内心的“寸寸愁”相互映照,情景交融,既写自然之秋,又喻心境之哀,传神刻画了思妇形象,兼具散曲语言特色与宋词婉约风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曲创作于元代,为周德清所作,旨在纠正北曲创作在格律上的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闺怨、秋望之作。介绍了秋日登楼所见的萧瑟景象:千山落叶、百尺危阑、楼外秋柳,描绘了思妇独自倚着晚妆楼远望的情景,体现了思妇内心的孤寂与愁绪,营造了清冷悲秋的氛围,表达了她对凄凉秋令难以禁受的哀怨。

2. 写作手法

正衬:“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前句写山因落叶显得嶙峋瘦硬,后句写人倚栏时满心愁绪,山的“瘦”暗合人的憔悴,将景物与愁情相互映衬,让山的萧瑟成为愁意的外化,人的愁绪也有了景物依托。双关:“楼外柳,眉叶不禁秋”。“眉叶”既指柳叶经不住秋寒而凋零,又暗指女子的眉毛如柳叶般,因秋意和思念而显愁态,一语双关,既写景物又写人,强化了哀怨之情。对偶:开篇“千山落叶岩岩瘦,万壑寒云漠漠愁”是典型的对偶句,上下句在词性、结构和意境上形成严整对应,“千山”对“万壑”,“落叶”对“寒云”,“岩岩”对“漠漠”,“瘦”对“愁”,节奏一致,句式对称。

3. 分段赏析

“千山落叶岩岩瘦”:这句描绘出深秋山峦的景象。“千山”展现出视野的开阔,漫山遍野的落叶让群山失去了往日的葱郁,“岩岩瘦”则写出山因落叶而显得嶙峋突兀,像人消瘦后的骨感。同样写秋日山景,黄庭坚有“落木千山天远大”的开阔,而这里的“瘦”字,更添萧瑟,既写山的形态,也暗合观景人的愁苦,让秋景成了愁绪的载体。“百尺危阑寸寸愁”:此句转入人的情感。“百尺危阑”点明登高望远的场景,“寸寸愁”细致写出愁绪的绵密。人倚遍栏杆,看尽山川萧瑟,每一寸栏杆都沾染着愁意。这愁绪因秋景而起,又让秋景更显凄清,人与景相互影响,将登高望远时的黯然心境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愁绪的无处不在。“有人独倚晚妆楼”:这句勾勒出人物形象。“晚妆楼”说明是女子所处之地,“晚”字既指妆容的时间,也暗示黄昏时分。“独倚”二字点明她独自登楼,如同温庭筠笔下“独倚望江楼”思妇,李白诗中“有人楼上愁”的孤寂者。她的身影在楼中,不只是悲秋,更藏着对远方人的思念,让前两句的愁绪有了具体的寄托对象。“楼外柳,眉叶不禁秋”:结尾将愁绪推向深处。“楼外柳”是女子注视的焦点,秋日里柳叶难抵寒意,这是眼前实景。而古人常以柳比女子眉毛,“眉叶不禁秋”便成了双关,既写柳叶凋零,也写女子因思念而愁眉不展。这两句将景物与人物情态融合,让秋的萧瑟与女子的哀怨相互交织,收束全篇却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散曲以疏淡的笔触,结合散曲的语言特色,兼具宋词的婉约风致。通过描绘萧瑟秋景与思妇情态,运用多种手法,在情景交融中传神刻画了思妇形象,将悲秋与闺怨巧妙融合,韵味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邵亨贞《阮郎归 次韵南金早秋夜思》

下一篇:元·曾瑞《【越调】斗鹌鹑_风情连夜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