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欲去去应迟":想要离开这花园却总觉该再停留片刻,
"正是风吹狼藉时":现在正是春风吹拂,花瓣散落一地的时候。
"近西数树犹堪醉":往西边望去,那几株杏树尚有残花可赏,足够让人沉醉,
"半落春风半在枝":枝头的花儿一半已被春风吹落,一半仍倔强地留在枝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景抒情诗。描绘了暮春时节杏园花落、风吹狼藉的萧瑟景象,残花半落半留于枝头的动态画面,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光流逝的孤独惆怅,以及对友人钱员外的深切思念与共饮消愁的诚挚邀约。
2. 分段赏析
首句“花园欲去去应迟”,诗人以欲行还留的矛盾心理开篇,一个“迟”字既点明暮春时节杏园花事将尽的惋惜,又暗含对即将离去的花园的眷恋不舍。这种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将惜春之情具象化,为全诗奠定了感伤基调。次句“正是风吹狼藉时”紧承前句,以“风吹狼藉”的动态画面,将花落满地的凄凉景象推至眼前。“狼藉”二字既写出了落花被风吹散的杂乱状态,又暗含诗人面对春光消逝的凌乱心境,通过视觉描写强化了惜春主题。第三句“近西数树犹堪醉”笔锋陡转,诗人将目光聚焦于西侧几株尚存残花的杏树。“犹堪醉”三字既是对残花虽败犹可赏的肯定,又透露出诗人借酒消愁的无奈。这一转折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又暗示了其孤独心境中渴望慰藉的迫切。末句“半落春风半在枝”以精妙的对仗收束全诗,通过“半落”与“半在”的对比,将残花在风中摇曳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画面。这既是实写杏花将落未落的自然状态,又隐喻着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留恋,更暗含对友人钱员外“同醉”的深切期盼,愿与友人共赏这残春美景,暂忘时光流逝之愁。
上一篇:唐·冯道《赠窦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