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香囊无语":手捧香囊默默无言,
"漫流泪、":任泪水漫流、
# 漫:一作谩。
"湿红纱":沾湿了红色纱巾。
"记恋恋成欢":还记得当年两情眷恋、欢好相依,
"匆匆解佩":你匆匆解下玉佩相赠,
"不忍忘他":那深情我至今难忘。
"消残半襟兰麝":衣襟上残留的兰麝香气渐渐消散,
"向绣茸、":在绣着花饰的垫子旁、
"诗句映梅花":诗句与梅花图案相映。
"疏影横斜何处":如今那疏影横斜的梅枝在哪里,
"暗香浮动谁家":那浮动的暗香又属于谁家。
"春霜底事扫浓华":春日的寒霜为何要扫尽这浓丽芳华。
"埋玉向泥沙":就像美玉被埋在了泥土沙石之中。
"叹物是人非":感叹万物依旧、人事已非,
"虚迎桃叶":曾虚迎佳人如桃叶般归来,
"谁偶匏瓜":如今谁与我成双。
"西风楚词歌罢":西风中唱罢楚辞般的哀歌,
"料芳魂、":料想你的芳魂、
"飞作碧天霞":已化作碧天云霞。
"镜里舞鸾空在":镜中那对舞的鸾鸟空自留存,
"人间后会无涯":人间再无相见之期。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通过“香囊”“虚迎桃叶”等意象,表达了对昔日情侣的深切悼念,全词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2. 分段赏析
上片:“览香囊无语,漫流泪、湿红纱”三句,以“香囊”这一核心意象切入,写词人手持遗物默然垂泪,“湿红纱”以细节刻画悲痛之态,奠定悼亡基调。“记恋恋成欢,匆匆解佩,不忍忘他”转入回忆,“恋恋成欢”忆往昔恩爱,“匆匆解佩”叹欢聚短暂,“不忍忘他”直抒眷恋,时空交错中见深情。“消残半襟兰麝,向绣茸、诗句映梅花”承“香囊”展开:香囊中兰麝香气渐散,绣纹上诗句与梅花相映。“消残”暗喻时光流逝、斯人已去,“梅花”既写绣纹图案,亦以其高洁象征逝者品格,物与情融,含蓄深婉。“疏影横斜何处,暗香浮动谁家”化用林逋咏梅名句,以“疏影”“暗香”代指香囊中的梅花意象,兼喻逝者芳踪难觅。连设两问,明知故问中见寻觅不得的怅惘,将思念之情从具象的香囊延伸至空灵的意境,笔法空灵。下片:“春霜底事扫浓华。埋玉向泥沙”以“春霜”喻横祸,“扫浓华”写红颜凋零,“埋玉泥沙”悲逝者陨落,质问天命之笔饱含痛惜。“叹物是人非,虚迎桃叶,谁偶匏瓜”直抒哀感:物在人亡,昔日迎“桃叶”成空,如今如“匏瓜”独处,用典含蓄表达孤独之苦。“西风楚词歌罢,料芳魂、飞作碧天霞”以“西风”营造萧瑟氛围,“楚词歌罢”借楚辞哀歌寄托哀思,“芳魂化霞”以浪漫想象慰藉亡灵,悲中见旷,将情感从沉溺转向超脱。“镜里舞鸾空在,人间后会无涯”以“舞鸾空镜”喻孤栖之寂,“后会无涯”直言永诀之痛,收束全词于绝望之境。末句以“无涯”之叹强化生死相隔的永恒遗憾,与上片“不忍忘他”首尾呼应,哀婉之极。
下一篇:元·虞集《送韩伯高佥宪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