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一叶舟":清澈的溪水之上,泛着一叶扁舟,
"芙蓉两岸秋":木芙蓉开满两岸,点缀着风景如画的清秋。
# 芙蓉:指木芙蓉。
"采菱谁家女":谁家的采莲女,
"歌声起暮鸥":唱起婉转动听的歌儿,惊起暮色中的水鸥。
# 起暮鸥:惊起暮色中的鸥鹭。
"乱云愁":忽然,那天边的乱云,
"满头风雨":带来疾风骤雨,
"戴荷叶归去休":采莲女以荷叶遮头,匆匆忙忙踏上回家的路。
# 休:语气助词。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散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塞北秋野的苍茫图景。先绘大漠孤烟直上云霄,衰草连天边际,展现出天地辽阔、荒寒孤寂的边塞风光;后摹牧人驱牛羊踏沙而归,驼铃声声打破寂静。全曲纯然写景,无一字直抒胸臆,却通过对塞上秋景的简笔勾勒,营造出雄浑苍凉、古朴厚重的意境,传递出一种旷达豪迈又略带苍凉的情怀,令人于景中感受大漠的雄浑与岁月的深沉。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全曲纯然写景,不着情语,作者的秋意、暮感、愁思及归去之意识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动静结合:先以“清溪”“轻舟”“芙蓉”营造幽静之境,又以采菱女歌声惊起暮鸥,静中见动,增添幽美韵律。
3. 分段赏析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画面:“清溪”如蜿蜒绸带,“一叶舟”轻盈漂荡,随水流自然浮动,尽显空濛灵动之态;“芙蓉两岸”彰显水乡特色,秋荷的姿态暗合季节变迁,一个“秋”字暗藏时光流转的淡淡怅惘,为全曲奠定了清幽微萧的基调。“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笔锋在此处一转,“谁家”二字蕴含偶遇之喜,为画面注入人文气息。歌声打破寂静,“起”字精准捕捉暮鸥振翅的瞬间,歌声、鸥鸣与水流交织成趣。“暮”字呼应前文“秋”的时序,以暮色朦胧为画面增添温柔倦怠之感,暗合时光易逝的敏感心绪。“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乱云愁”三字中,“乱云”是视觉上压抑的堆积,“愁”赋予自然景象主观情绪,既描绘骤雨将至的天色,也映射作者内心的“秋意、暮感”,云天翻涌与前文的静谧形成张力,仿佛心灵悸动被唤醒。结句“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展现生活场景:“满头风雨”写环境骤变的急促,“戴荷叶”凸显应对的从容,动作连贯自然,可见水乡女子与自然相处的自在状态;“归去休”中的“休”字带有语气,既实写采菱女归家,也虚指文人对“归去”的向往。联系赵孟頫身仕元廷而心向隐逸的经历,这三字将个体对归宿的追寻融入自然图景,含而不露。全曲以水为脉,清溪、舟楫、芙蓉、风雨、荷叶等意象围绕“水”展开,暗合江南水乡特质。构图讲究空间层次:近景是舟中少女、头顶荷叶,中景是两岸芙蓉、惊飞暮鸥,远景是乱云翻涌、天水苍茫。赵孟頫以诗人视角捕捉瞬间,以画家笔法勾勒轮廓,使“静”的景物与“动”的人事和谐共生。与王维《山居秋暝》相比,同写山水田园,王诗直抒归隐之志,此曲则将情志藏于“戴荷叶归去”的细节中,在元代散曲语境下,以诗画入曲,借白描、动静对比、意象象征等手法,让秋意、愁思与归心在景物流转中自然流露。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体现诗画交融的特色,整体造境以水为核心,清溪、芙蓉、暮鸥、小舟、采菱女等元素构成鲜明的水乡图景,风格灵秀清逸,与赵孟頫山水画的意境相通。全曲纯以写景为要,不直接抒情,却在景物勾勒中蕴含淡远意韵。相较于元代散曲中常见的直白言情之作,此作以唐诗笔法融入散曲创作,呈现出含蓄深婉的艺术特质。
# “戴荷叶归去休”,生动俏皮,画面感极强,给整首曲子注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现代赵兴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讲丛书·元曲三百首》
# 此即《西厢·衬残红》一曲也。“带”字是衬字。若论曲调,则此词之“清溪一叶舟”平仄为正,而秋涧之“绿树远连洲”不合也。“菱”字,亦宜用仄。
明末清初戏曲文学作家万树《词律》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