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dān
hán
zhēn
zhū

朝代:唐作者:佚名浏览量:2
dān
hán
zhēn
zhū
měi
rén
zhé
xiàng
tíng
qián
guò
hán
xiào
wèn
tán
láng
huā
qiáng
qiè
mào
qiáng
tán
láng
xiāng
nǎo
dào
huā
zhī
hǎo
xiàng
jiāo
chēn
suì
ruó
huā
rén

译文

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闪烁,娇美的人儿从帘前走过。满面含笑问郎君,我的容貌胜过花,还是花儿胜过我?郎君故意说,牡丹花儿比你强多了。美人一面娇嗔,一面将花揉得碎碎的扔到了檀郎脸上。

逐句剖析

"牡丹含露真珠颗":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闪烁,

"美人折向庭前过":娇美的人儿从帘前走过。

# 美人:《词品》作“佳人”。

"含笑问檀郎":满面含笑问郎君,

# 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旧因以“檀郎”或“檀奴”作为对美男子或所爱慕的男子之称。

"花强妾貌强":我的容貌胜过花,还是花儿胜过我?

"檀郎故相恼":郎君故意说,

# 故:故意。

"须道花枝好":牡丹花儿比你强多了。

# 须道:《词品》作“只道”。

"一向发娇嗔":美人一面娇嗔,

# 一向:《词品》作“一面”。

"碎挼花打人":一面将花揉得碎碎的扔到了檀郎脸上。

# 挼:揉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是唐末无名氏创作的一首闺情词,以白描手法捕捉少女折花时的娇憨情态,语言明丽如画,意趣盎然。全词通过对自然意象与人物动作的细腻刻画,既展现少女怀春的纯真情愫,又暗含对青春易逝的淡淡怅惘,在唐末动荡时局中独辟一隅,留存下民间情感的鲜活剪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这首词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再现了一对恋人在花前嬉戏的甜蜜场景。词中女子娇嗔可掬的天真神态与男子故作矜持的模样相映成趣,通过细腻传神的动作描写,将青年男女间的柔情蜜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词语言流畅自然,细节刻画入微,既保留了民歌的质朴风味,又融入了文人词的精致笔法,在生活气息与艺术美感之间取得了绝妙的平衡。

2. 写作手法

白描:整首词语言流丽自然,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以简洁质朴的文字进行叙述,“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等语句,用直白的语言勾勒场景、塑造人物。“折向庭前过”“碎挼花打人”,以及神态“含笑”“发娇嗔”等,通过这些直接描写,生动展现人物形象与情感,不借助过多的修饰或烘托。“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直接点明“檀郎”故意气美人的心理;“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则体现出美人娇嗔又带点骄气的心理,以简洁表述传达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开篇“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两句,先描写了沾满晨露的牡丹晶莹如珍珠,暗示这是暮春三月的清晨;随后镜头拉远,展现美人折花穿庭而过的婀娜身影。这种由静到动的画面调度,既点明了时令环境,又自然引出人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二句,通过一个巧妙的发问,活画出美人的神态与心理。词人并未直接描写容貌,但从这含笑的一问中,一个自信娇媚的女子形象已跃然纸上:她对自己的美貌充满欣赏,故以花比貌;又因与情郎亲密无间,才敢如此娇嗔作态。这一问看似随意,实则暗含期待,渴望获得情郎的赞美来满足小小的虚荣。下片“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笔锋一转,展现恋人间特有的情趣。情郎明知她心思,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佯装认为花更美。一个“故”字点明这是恋人间的俏皮戏弄,而非真心评判。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增添了情节的波折,又暗示了二人感情的深厚——唯有相知甚深,才能开这般玩笑。结尾“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堪称全词点睛之笔。美人娇嗔的神态、揉碎花朵的动作、追打情郎的举止,三个细节一气呵成,将那种佯怒实喜的微妙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碎挼花”的细节尤为精妙,既呼应开篇的牡丹,又通过毁坏美好之物来表现撒娇的力度,而“打人”的举动更透露出亲昵无间的感情。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不需要任何典故修饰,自有一种动人的艺术魅力。全词犹如一段生动的爱情小品,通过折花、问答、嬉闹三个连贯场景,将青年恋人间的甜蜜互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运用白描手法,以流丽的语言捕捉生活瞬间,既有“花间派”的婉约风致,又带着民歌的活泼清新。在短短四十四字中,既有画面之美,又有声音之趣,更蕴含着令人会心的情感真谛,充分展现了温庭筠捕捉生活诗意的非凡功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笔触清新灵动,将文人词的典雅与民歌的质朴完美融合。词人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捕捉恋人相处时最动人的生活细节,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营造出既真实可感又诗意盎然的情感世界。全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既有“花间派”的婉约精致,又带着民间歌谣的活泼生气,在雅俗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展现出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无名氏,唐玄宗尝称之。盖又在《花间》之先也。

明杨升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雍陶《山行》

下一篇:唐·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