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n
殿
qián
huān
·
·
duì
tàn

朝代:元作者:张养浩浏览量:3
lián
qiū
lián
shū
àn
西
lóu
huáng
huā
líng
luò
chóng
yáng
hòu
jiǎn
jìn
fēng
liú
duì
huáng
huā
rén
xiū
huā
jiù
rén
huáng
huā
shòu
wèn
huā
huā
rén
chóu

译文

在可悲可叹的秋天,帘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楼变得幽暗。重阳节后,菊花渐渐凋零,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将心事说与花听,花默默无语,却暗暗在为人的命运担忧。

逐句剖析

"可怜秋":在可悲可叹的秋天,

"一帘疏雨暗西楼":帘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楼变得幽暗。

# 西楼:古诗词中极常用,不一定确指哪座楼,多用为闺阁、宴乐之处。,一帘疏雨:用宋陈与义《试院书怀》诗“疏疏一帘雨”句意。

"黄花零落重阳后":重阳节后,菊花渐渐凋零,

# 零落:凋谢。,黄花:菊花。

"减尽风流":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

# 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对黄花人自羞":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

"花依旧":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

"人比黄花瘦":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

# 人比黄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问花不语":将心事说与花听,花默默无语,

# 问花不语:仿用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意,诗词中习见,如唐严恽《落花》诗中“尽日问花花不语”,温庭筠《惜春词》中“百舌问花花不语”,五代冯延巳(鹊踏枝)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等等。合下句意思是说: 将自己的心事问花,花不回答,暗自替人惆怅。

"花替人愁":却暗暗在为人的命运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殿前欢·对菊自叹》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曲子写的不是菊花的清高品格,而是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感叹。重阳节后,菊花凋零,看到残菊的景象,作者联想到自身,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菊花——菊花虽败,尚能面对,而自己面对人生挫折,却感到更加羞愧。他借菊花抒发对政治失节的懊悔之情。全曲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充分展现了“贵浅显”的风格。但情感表达并不直白浅陋,而是委婉曲折,层层递进:先是描绘菊花零落,再引出自己的感慨,最后抒发悔恨,结构曲折,别有一番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养浩宦海浮沉三十余载,始终心系苍生,为百姓谋福祉。然岁月沉浮,官场奔波渐使其身心俱疲。及至中年,他决意抽身而退,弃仕途之纷扰,隐于田园山水之间,自此卸下治国的重任,寻得一方心灵净土。此曲正为张养浩历经宦海沧桑后所作,字里行间尽显其归隐之志与超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殿前欢·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诗人目睹菊花在秋雨摧折下零落委地、清标尽失,联想到自身宦途沉沦而形容憔悴之态,不禁生出同命相怜之悲。这种将个体际遇投射于秋菊的写法,实为以物喻志的比兴手法,透过对残菊凋敝意象的摹写,曲折传达出作者对政治失路、晚节不保的深切悔悟。

2. 写作手法

引用:“人比黄花瘦”典出李清照《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问花不语”则化用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意境。此类古词新用的创作手法,通过旧典焕发新意,展现出别具巧思的语言运用。借景抒情:“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作者见秋雨中的菊花零乱飘零,风采尽失。自己亦感精神不振、消瘦甚于菊花。对菊花的怜惜,实为自我怜惜,借此咏菊以叹,实是对自身政治失节的悔叹。

3. 分段赏析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描绘的是秋意惹人怜惜,一帘稀疏的雨幕为西楼笼上昏暗,重阳过后,黄花纷纷凋零,往昔的风姿韵味已然消逝大半。秋风似一把锋利的刻刀,将叶片纷纷削落,作者推开窗扉,入眼之处,并非那令人沉醉的幽梦之景,而是带着萧瑟之气的疏雨,顺着楼瓦蜿蜒流下,宛如一道雨帘。“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秋菊即便凋零,可枝头尚存的秋菊依旧保留着几分风采。张养浩抬眼望去,再看自己,却已然瘦骨嶙峋,形销骨立。最后两句“问花不语,花替人愁。”他满心惆怅忍不住向花儿询问自己该何去何从,花儿虽默默无言,但想来也会为他黯然神伤。该曲以通感的艺术手法收尾,“花替人愁”这一表述,刹那间让曲子中的忧愁情绪愈发浓烈深沉。张养浩自哀自怜的情感显而易见,令人不禁想要化作那秋菊,成为聆听他心声的对象。

4. 作品点评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作品。诗人目睹秋雨侵袭菊花,金黄的菊瓣凋零飘落,原本的绰约风姿减损殆尽。联想到自己同样精神萎靡、憔悴不堪,竟然比凋谢的菊花还要瘦弱。这种怜惜菊花的情愫,实则是诗人对自身的哀怜。借菊花抒发感慨,乃是诗人对自己政治上失足的深深悔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咏菊抒怀,由怜菊转而自怜。人与菊相比较,感叹人不如花。化用前人词句而自出新意,曲辞浅近通俗而意蕴深远。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员邓元煊《元曲品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哲《南乡子 咏别道友(原调误作武陵春,兹据律》

下一篇:元·未知作者《【黄钟】红锦袍_那老子彭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