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之曲。
"叹知音者":可叹懂得欣赏这曲子的知音人,
"世间能几":世间能有几个。
"终南万里":终南山万里辽阔,
"烟霞归去也":在烟霞中归隐了,
"岁云暮矣":岁月已近暮年。
"拄杖药炉经卷":拄杖、药炉与经书典籍,
"除此外、":除此之外、
"有何行李":还有什么行李。
"乐恬淡、":喜爱恬淡、
"清静家风":清静的家风,
"一片灵台莹如洗":内心如同被洗涤过一般晶莹澄澈。
"就中妙处因师指":其中的精妙之处因为师父的指点。
"下工夫、":下苦功修炼、
"战退无常鬼":战胜了代表生死无常的鬼魂。
"匣藏三尺神剑":剑匣中藏着三尺长的神剑,
"霹雳响、":一旦出鞘如霹雳作响、
"火龙飞起":似火龙腾飞而起。
"天下升平无事":天下太平没有事端,
"白云间、":我只需在白云之间、
"笑傲而已":笑傲生活罢了。
"名利客":追逐名利的人,
"不信长生":不相信长生,
"奔走红尘里":只在世俗红尘中奔波忙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词,介绍了修道生活的真趣,描绘了“烟霞归去”的隐逸图景,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理念,营造出清静淡远的意境,表达了超脱名利、追求长生的人生理想。
2. 写作手法
起兴:“高山流水”,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起兴,引出下文对知音难遇的感叹,为全词奠定怅惘的情感基调。用典:“高山流水”,巧用“伯牙子期知音”典故。典故原意: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喻知音难觅、知己难得。词开篇以“高山流水”起兴,直承“叹知音者,世间能几”的感慨,借这一经典意象强化对“世间知音稀少”的喟叹,奠定全词孤高淡泊的情感基调。比喻:“匣藏三尺神剑,霹雳响、火龙飞起”,将修道炼心的力量比作神剑与火龙,形象地展现了修道过程中的力量与变化,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对比:“天下升平无事,白云间、笑傲而已。名利客,不信长生,奔走红尘里”,以归隐者在白云间笑傲与名利客在红尘中奔走作对比,突出两种人生态度的差异,强化了对隐逸生活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上片:“高山流水。叹知音者,世间能几”,开篇化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直接感叹世间知音稀少。“能几”二字,直白表达出对知音难觅的怅惘,为全词奠定了略带伤感的基调,也自然引出下文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终南万里,烟霞归去也,岁云暮矣”,描绘了终南山万里辽阔,在烟霞中归隐的情景,且点明已是年末。“归去也”流露出对归隐的决绝与安然,“岁云暮矣”则带有时光流逝的感慨,让归隐的选择更显深沉。“拄杖药炉经卷,除此外、有何行李”,列举了归隐时携带的物品,拄杖、药炉、经卷。“除此外、有何行李”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归隐生活的简朴,突出了对物质需求的淡然,展现出恬淡的生活态度。“乐恬淡、清静家风,一片灵台莹如洗”,直接抒发对恬淡清静家风的喜爱,将内心比作洁净的灵台。“莹如洗”形象写出内心的纯净无染,与前文简朴的生活相呼应,体现出归隐后心灵的澄澈。下片:“就中妙处因师指。下工夫、战退无常鬼”,说明修道的精妙之处得益于师父的指点,要下功夫战胜“无常鬼”。“战退”一词有力量感,将修道比作战斗,突出了过程的不易与坚定的决心,让抽象的修行更易理解。“匣藏三尺神剑,霹雳响、火龙飞起”,用“神剑”“火龙”比喻修道的力量,描绘出如霹雳轰鸣、火龙飞起般的景象。通过夸张的想象,展现了修道过程中爆发的强大力量,使画面具有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修行的神奇。“天下升平无事,白云间、笑傲而已”,描绘天下太平之时,自己在白云间笑傲生活的情景。“笑傲而已”轻松洒脱,凸显出归隐后的自在与满足,与前文的恬淡生活相呼应,进一步展现了归隐的乐趣。“名利客,不信长生,奔走红尘里”,刻画了追逐名利的人不相信长生之道,在红尘中奔波的状态。“奔走”二字生动描绘出他们的忙碌与执着,与前文归隐者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暗含对这种生活的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