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折桂令·登姑苏台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bǎi
huā
zhōu
shàng
xīn
tái
yán
wěn
yún
píng
huà
tiān
kāi
péng
cāng
míng
shèn
héng
chéng
shì
áo
jià
péng
lái
xué
pěng
xīn
shān
pín
cuì
chàng
xuán
tóu
shī
湿
xīng
tái
dào
xīng
huái
怀
xiū
jìn
lán
gān
wàn
zhàng
chén
āi

译文

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越绝书》也记载说吴王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可见其非凡气势。新台是相对于阖庐所筑旧台而言,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姑苏台的建造始于阖庐,终于夫差。檐吻云平,可见其势之高。而加一图画天开四字,将姑苏台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颇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写登台远眺时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忆之中。鹏俯沧溟站在姑苏台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鹏鸟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横城市,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就仿佛海市蜃楼一样奇幻美丽。鳌、蓬莱都是幻景,和蜃横城市一样,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恍惚之意。这种夸张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苏台的雄伟壮阔,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对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并不赞赏这种奢华,也为下文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两个典故,这是乔吉惯用的手法。西施捧心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也暗喻吴王夫差当年宠爱美人的奢淫享乐。唐代诗人李白亦有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所写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个怅字,表现了作者的浓重感情。他不仅为往事而怅惘,而且还着眼于现实。作者不止是为了吊古,而且也为了感今。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这三句作总收,表明曲的主旨。伤悼古事而思绪万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阑干,乃是因为怕万丈尘埃迷了双眼。这一句的真正内涵结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来看,是说吴王夫差覆国的故事将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长。尾末这三句既点明了主旨,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叹惋之意。事实上,在吴国未亡之前,姑苏台已被越国毁灭,以后是否重建,史无记载;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时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遗构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临时,所看到的已经是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览古》)了;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造语沉着,气势宏放,但又不发泄无余,有沉郁顿挫之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乔吉《【中吕】喜春秋》

下一篇:元·乔吉《【双调】殿前欢_里西瑛号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