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壑八年闲":隐居山林八年闲适,
"吟残山色":吟咏赏尽山间景致。
"无处烟霞不相识":处处烟霞皆似故交。
"真欢清福":真正的欢愉与清福,
"举世谁人曾得":世间何人曾拥有过。
"天教分付与":上天注定交付给。
"云庄客":号云庄的隐者(张养浩自指)。
"万里侯封":万里封侯的功名,
"九华仙伯":九华山仙人的尊位。
"未必情浓似吾适":未必比我的闲适更深情。
"扁舟风月":一叶扁舟赏风月,
"好景初无今昔":美景本无古今之分。
"遐龄原不在":长寿本不依赖于,
"餐松柏":食松柏的修仙之法。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分段赏析
上阕“林壑八年闲,吟残山色”,简洁勾勒出诗人隐居山林的岁月,八年时光,在山色中吟诗,把林壑、山色融入日常,满是闲适。“无处烟霞不相识”,用拟人的手法,写烟霞仿佛是老友,处处相逢,凸显隐居生活与自然相融,也体现诗人对这方天地的熟悉与喜爱。“真欢清福,举世谁人曾得”,感慨这样的欢乐、清福,世间少有人能拥有,是对当下隐居生活的珍视,也暗含对世俗追名逐利的不屑。“天教分付与,云庄客”,说这一切是上天赐予自己(云庄客),带着几分对命运安排的坦然接受,也强化了自身隐居身份的归属感。下阕“万里侯封,九华仙伯”,提及功名利禄(万里侯封)与神仙之位(九华仙伯),可“未必情浓似吾适”,直言这些都不如自己此刻的闲适惬意,对比中,坚定对隐居生活的选择。“扁舟风月,好景初无今昔”,描绘扁舟、风月之景,说美好景致不分古今,一直都在,传递出自然永恒、宁静美好的感悟,也暗示诗人愿在这不变的好景中沉醉。结尾“遐龄原不在,餐松柏”,跳出传统求长寿靠服食松柏等外物的观念,说长寿不在于这些,是对生命、对长寿的豁达看法。
上一篇:元·滕宾《洞仙歌 送张宗师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