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带峨冠年少郎":戴着高帽系着宽带的少年郎,
# 博带峨冠:即峨冠博带。高冠大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高髻云鬟窈窕娘":梳着高髻鬓发如云的美娇娘。
# 高髻云鬟:漂亮的发式。
"我文章你艳妆":我有文才你有美艳妆容,
# 我文章你艳妆:郎才女貌之意。
"你一斤咱十六两":你我这般匹配,恰似一斤对十六两。
# 你一斤咱十六两:旧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八两,意谓条件相当。
"马上墙头瞥见他":在马上墙头匆匆瞥见他,
"眼角眉尖拖逗咱":眼角眉梢都在撩拨我心。
"论文章他爱咱":论才学他爱慕我,
"睹妖娆咱爱他":看容貌我爱慕他。
"织就回文停玉梭":织完回文诗停下玉梭,
"独宁银灯思念他":独守银灯深深思念他。
"梦儿里休呵":梦里相聚多美好,
"觉来时愁越多":醒来后忧愁更多了。
"宫髻高盘铺绿云":宫式发髻高盘如绿云,
"仙袂轻飘兰麝薰":轻盈衣袖飘着兰麝香气。
"粉香罗帕新":新制的粉香罗帕,
"未曾淹泪痕":还没沾过泪痕。
"羞对鸾台梳绿云":羞对镜子梳理绿云般的头发,
"两叶春山眉黛颦":两弯春山眉紧蹙含愁。
"强将脂粉匀":勉强涂匀脂粉,
"几回填泪痕":好几次擦去泪痕。
"寄与多情王子高":寄信给多情的王子高,
"今夜佳期休误了":今夜的佳期可别耽误了。
"等夫人熟睡着":等夫人睡熟以后,
"悄声儿窗外敲":轻声在窗外把暗号敲。
"两个相思无计留":两人相思却无法相守,
"君上孤舟妾倚楼":你登上孤舟我独倚高楼。
"这些兰叶舟":这般狭小的兰叶扁舟,
"怎装如许愁":怎能装得下我这许多愁?
"寄征衣":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想给你寄冬衣,又怕你有了衣服不回家,
"不寄君衣君又寒":不寄冬衣,又怕你受冻受寒。
"寄与不寄间":在寄与不寄之间,
"妾身千万难":我心里千般为难!
元初名将、诗人
张弘范(1238~1280),元代名将、诗人。字仲畴,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蒙古中统三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璮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张弘范擅长诗赋,少时曾师从郝经、王鹗等名儒。其诗词“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南宋文人邓光荐评价其平生驰骋沙场,又性格豪气,为“千古一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当世儒将。著有《淮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表达爱情观的小令。作品以男子口吻,写他追求心爱女子,觉得两人一个有才华、一个容貌美,十分般配,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向往,语言直白自然。
2. 分段赏析
首句至“睹妖娆咱爱他”,写才子佳人相遇倾心。“博带峨冠年少郎,高髻云鬟窈窕娘。我文章你艳妆,你一斤咱十六两。”以对仗手法刻画青年男女形象:男子身着宽袍高冠,尽显文人风雅;女子发髻高挽、妆容精致,流露妩媚之态。“你一斤咱十六两”用民间俗语比喻两人匹配相当,暗喻才情与美貌的契合,奠定相互倾慕的基调。“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描绘偶然相遇的瞬间:男子骑马、女子凭墙,眼神交汇间情愫暗生。“拖逗”二字点明双方眉眼传情的互动,后两句直接点明爱慕的根源——男子爱女子的美貌,女子爱男子的才华,展现初恋的直白与热烈。“织就回文停玉梭”至“未曾淹泪痕”,写女子相思之苦。“织就回文停玉梭,独守银灯思念他。梦儿里休呵,觉来时愁越多。”化用苏蕙织回文锦的典故,写女子停梭辍织,独对孤灯思念情人。梦中短暂相聚的慰藉,反衬醒来后愁绪更甚,以“梦”与“醒”的对比强化相思之苦。“宫髻高盘铺绿云,仙袂轻飘兰麝薰。粉香罗帕新,未曾淹泪痕。”写女子梳妆时发髻高挽、衣袂飘香,看似精致,却以“罗帕未淹泪痕”暗示泪水未止,悲伤藏于细节。“羞对鸾台梳绿云,两叶春山眉黛颦。强将脂粉匀,几回填泪痕。”则进一步写梳妆时的矛盾心理:羞对镜子、眉黛紧蹙,强颜欢笑间泪水反复打湿妆容,通过动作与神态刻画相思带来的憔悴与无奈。“寄与多情王子高”至“怎装如许愁”,写幽会离别之愁。“寄与多情王子高,今夜佳期休误了。等夫人熟睡着,悄声儿窗外敲。”以女子口吻叮嘱情人勿误约会,暗示男方可能有婚姻束缚(“等夫人睡着”),“悄声窗外敲”的细节充满紧张与甜蜜,展现幽会的大胆与期待。“两个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写两人相思却无法挽留,男子登舟离去,女子倚楼凝望。以“兰叶舟”喻指孤舟,用“怎装如许愁”的反问,将抽象愁绪具象化,强调离别的沉重与无奈。“寄征衣”至末句,写寄衣抉择。“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一部分单独成篇,聚焦思妇为征夫寄衣的矛盾心理:寄衣怕丈夫因温暖而滞留不归,不寄又怕他受冻,短短四句以口语化的表达,道尽乱世中女性对爱人的牵挂与无奈,情感直白而深沉。
上一篇:元·马钰《玩丹砂 立法梯》
下一篇:元·杨维桢《苏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