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涛":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
# 天风海涛:形容江上风大浪高。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酒圣诗豪":饮酒赋诗志壮情豪。
# 诗豪:诗中的英豪。《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酒圣诗豪余事。”,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
"我到此闲登眺":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
"日远天高":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
# 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
"山接水茫茫渺渺":山接着水,苍茫浩渺,
# 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模糊不清的样子。
"水连天隐隐迢迢":水连着天,遥远朦胧。
# 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隐隐约约、十分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供吟笑":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
# 吟笑:一作“吟啸”。
"功名事了":忘却功名之事,
"不待老僧招":不用等寺中和尚来招呼。
# 不待:不用。
元代文章家、诗人
姚燧(1238~1313),元代文章家、诗人。字端甫,号牧庵,谥号文,河南洛阳人。早年从许衡受学,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姚燧诗、文、词、曲兼擅,尤以文章著名。他为文追求气脉贯通,形成纵横开阖、雄深雅健的文风,多记序之文和碑铭诏诰。其诗以古体见长,写景诗占多数。其散曲内容主要写男女风情,风格以风流蕴藉为主。主要作品有《夕佳亭》《云东楼》《水调歌头·岳阳寄定庵王万户》《水调歌头·守岁》等。著有《牧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抒怀题材的散曲。描绘了江南山水相衔、水天相接的壮阔之景,寄寓着作者轻鄙功名的旷达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日远天高”一句巧用双重典故,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怀巧妙勾连。“日远”运用《晋书·明帝纪》中晋明帝“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典故,原典中年少的明帝以“日近长安远”隐喻对朝廷的向往。“天高”则运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的诗句,原句以苍天高远喻指君恩难测、世事难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怅惘与隐痛之情。借景抒情:“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诗人以“茫茫渺渺”写山峦与江水相接处的浩渺迷蒙,用“隐隐迢迢”描绘水流与云天交融时的缥缈悠远。这句话既展现了江南山水的壮阔之美,又含蓄表达出诗人对仕途前程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天风海涛”四字开篇,天风呼啸,海涛奔涌,起笔便自不凡。寥寥数字绘出境界阔大、气象豪迈的景象,如奇峰突立,笔力千钧,令人不由想起苏轼“大江东去”的雄放。继而笔锋一转,从眼前之景宕开,于空间描摹中融入历史回溯:“昔人曾此,酒圣诗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在此把酒赋诗,抒怀遣兴。由此自然过渡至“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表面观之,是登临远眺所见:日远天高,山水相连,烟波浩渺。细品之下,却别有深意:阔大无边的景象中,若隐若显藏着一丝怅惘。“日远”化用《晋书・明帝纪》“日远长安近”的典故,“天高”暗合杜甫“天意高难问”之句,所谓“日远天高”,实暗含向往朝廷而不得的怅惘。姚燧此处用“日远天高”,既精准摹写眼前之景,又巧妙含蓄地托出心中块垒。合着“酒圣诗豪”“闲登眺”等意象,曲中似包孕着淡淡的哀怨与牢愁。姚燧出任外官的缘由虽未详载,但从其同期作品多感喟来看,似确有难言之隐;加之其年事已高,若仕途又多蹇涩,自会生归隐之念。于是便有了结句:“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面对这般佳山胜水,唯有吟啸赋诗;功名利禄、富贵荣辱,皆可抛却,归隐亦不待老僧相招。此时,作者似已豁然,以超旷之怀涤荡心中郁气。据《元史》本传,作者七十三岁时果然“告归”,足见作此曲时,归隐之念已萌。
4. 作品点评
姚燧在文学创作中以散文见长,其散曲“虽不多见,然每有所作,亦必婉丽可诵”(《顾曲麈谈》卷下第四条《谈曲》)。但这首《满庭芳》,却远非“婉丽”二字所能囊括。就题材而言,此曲属抒怀之作,在元代前期堪称别具一格。其风格亦突破“婉丽”一端,更透出宏劲与典雅的正统文人气象。
# 此曲描写登高所见天水茫茫、烟波浩渺的壮阔景象,抒发看破红尘、急欲功成身退的情怀。境界开阔,笔势流畅。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这支曲写景则气势浩荡,境界开阔;抒情则性格豪爽,风格流畅,不失豪放派之宏劲之风。
不详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上一篇:元·王哲《特地新 劝世》
下一篇:元·马钰《玩丹砂 立法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