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复明月":明月啊又是一轮明月,
"天宇净新霜":天空澄澈如新落的霜雪。
"霜中养就白兔":月霜滋养玉兔,
"未觉玉容苍":玉颜未曾显苍老。
"照影来今往古":月光映照古往今来的世事,
"圆缺阴晴几度":经历多少阴晴圆缺,
"丹桂俨然芳":月中的丹桂依然散发着芳香。
"遐想广寒露":遥想广寒宫的清寒露气,
"谁得一枝香":谁能采得一枝桂香。
"恍瑶台":恍惚间,缥缈瑶台出现,
"飞宝镜":月如宝镜飞升天际,
"散重光":撒下重重清光。
"嫦娥久饵灵药":嫦娥早已服下长生灵药,
"点出淡云妆":化着淡云般的妆容。
"闲兴风姨相聚":她与风神相聚游玩多悠闲,
"不似天孙独苦":不像织女独自苦,
"终日织仙裳":终日织着仙衣不得闲。
"脉脉望河鼓":脉脉望着牵牛星,
"萦损几柔肠":思念之情缠绕,揉碎了多少柔肠。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明月复明月”以重复强调月的永恒,“天宇净新霜”则以秋夜的清冷霜色烘托月光的澄澈。接着“霜中养就白兔,未觉玉容苍”由月及兔,借月中白兔的传说,写其在霜月中成长,玉色容颜未减,既突出月的纯净,又赋予神话生物鲜活的生命感。“照影来今往古,圆缺阴晴几度”将视角拉远,月亮跨越古今,见证岁月流转,圆缺交替本是自然规律,却被赋予“几度”的沧桑感;“丹桂俨然芳”紧承月中桂树的神话,以“俨然”二字写桂香恒久,暗喻美好事物的永恒。“遐想广寒露,谁得一枝香”由实入虚,从眼前月转到对广寒宫的想象:清冷的露水中,谁能采得一枝桂香?以疑问引发对神话世界的向往,余韵悠长。“恍瑶台,飞宝镜,散重光”笔锋一转,“恍”字带出入仙境的错觉——月光如从瑶台(神仙居所)飞落的宝镜,遍洒清辉,画面奇幻而璀璨,强化了月光的明亮与神秘。下阕转向神话人物的刻画:“嫦娥久饵灵药,点出淡云妆”写嫦娥因服灵药飞升月宫,素面淡妆,超凡脱俗;“闲兴风姨相聚”则写她与风神(风姨)自在相聚,悠然自得。而“不似天孙独苦,终日织仙裳”笔锋陡转,以“不似”对比,天孙(织女)终日辛劳织就仙裳,与嫦娥的闲适形成反差,暗含对不同神话命运的微妙感慨。结句“脉脉望河鼓,萦损几柔肠”化用“牛郎织女”典故:织女望牵牛星(河鼓)而不得聚,“脉脉”“萦损”二词将神话人物的思念写得细腻哀婉,以“柔肠”收束,将超逸的神话题材拉回人间情感,余味无穷。
下一篇:元·王鼎《一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