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yòng
qián
yùn

朝代:元作者:白朴浏览量:3
míng
yuè
míng
yuè
tiān
jìng
xīn
shuāng
shuāng
zhōng
yǎng
jiù
bái
wèi
jué
róng
cāng
zhào
yǐng
lái
jīn
wǎng
yuán
quē
yīn
qíng
dān
guì
yǎn
rán
fāng
xiá
xiǎng
guǎng
广
hán
shuí
zhī
xiāng
huǎng
yáo
tái
fēi
bǎo
jìng
sàn
chóng
guāng
cháng
é
jiǔ
ěr
líng
yào
diǎn
chū
dàn
yún
zhuāng
xián
xìng
fēng
xiāng
tiān
sūn
zhōng
zhī
xiān
cháng
wàng
yíng
sǔn
róu
cháng

译文

明月啊又是一轮明月,天空澄澈如新落的霜雪。月霜滋养玉兔,玉颜未曾显苍老。月光映照古往今来的世事,经历多少阴晴圆缺,月中的丹桂依然散发着芳香。遥想广寒宫的清寒露气,谁能采得一枝桂香。恍惚间,缥缈瑶台出现,月如宝镜飞升天际,撒下重重清光。嫦娥早已服下长生灵药,化着淡云般的妆容。她与风神相聚游玩多悠闲,不像织女独自苦,终日织着仙衣不得闲。脉脉望着牵牛星,思念之情缠绕,揉碎了多少柔肠。

逐句剖析

"明月复明月":明月啊又是一轮明月,

"天宇净新霜":天空澄澈如新落的霜雪。

"霜中养就白兔":月霜滋养玉兔,

"未觉玉容苍":玉颜未曾显苍老。

"照影来今往古":月光映照古往今来的世事,

"圆缺阴晴几度":经历多少阴晴圆缺,

"丹桂俨然芳":月中的丹桂依然散发着芳香。

"遐想广寒露":遥想广寒宫的清寒露气,

"谁得一枝香":谁能采得一枝桂香。

"恍瑶台":恍惚间,缥缈瑶台出现,

"飞宝镜":月如宝镜飞升天际,

"散重光":撒下重重清光。

"嫦娥久饵灵药":嫦娥早已服下长生灵药,

"点出淡云妆":化着淡云般的妆容。

"闲兴风姨相聚":她与风神相聚游玩多悠闲,

"不似天孙独苦":不像织女独自苦,

"终日织仙裳":终日织着仙衣不得闲。

"脉脉望河鼓":脉脉望着牵牛星,

"萦损几柔肠":思念之情缠绕,揉碎了多少柔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用前韵》是元代作家白朴所做的一首词,这是​​宋词词牌“水调歌头”的作品,​​以神话意象为题材,通过描绘月宫中的白兔、丹桂、嫦娥等元素,展现了一个清冷而瑰丽的月夜世界。上阕以“明月复明月”开篇,通过“霜中养就白兔”“丹桂俨然芳”等意象,勾勒出月宫的静谧与永恒,暗含时光流转的哲思。下阕聚焦嫦娥与织女的对比,“嫦娥久饵灵药”与“天孙独苦”的对照,既展现神话人物的不同命运,又寄寓对人间情感的联想。全词语言凝练典雅,运用拟人(如“点出淡云妆”)、比喻(如“飞宝镜”喻月光)等手法,将神话场景与人间情思交融。结尾“脉脉望河鼓”以星象收束,余韵悠长,既呼应开篇的月色,又深化了孤独与守望的情感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明月复明月”以重复强调月的永恒,“天宇净新霜”则以秋夜的清冷霜色烘托月光的澄澈。接着“霜中养就白兔,未觉玉容苍”由月及兔,借月中白兔的传说,写其在霜月中成长,玉色容颜未减,既突出月的纯净,又赋予神话生物鲜活的生命感。“照影来今往古,圆缺阴晴几度”将视角拉远,月亮跨越古今,见证岁月流转,圆缺交替本是自然规律,却被赋予“几度”的沧桑感;“丹桂俨然芳”紧承月中桂树的神话,以“俨然”二字写桂香恒久,暗喻美好事物的永恒。“遐想广寒露,谁得一枝香”由实入虚,从眼前月转到对广寒宫的想象:清冷的露水中,谁能采得一枝桂香?以疑问引发对神话世界的向往,余韵悠长。“恍瑶台,飞宝镜,散重光”笔锋一转,“恍”字带出入仙境的错觉——月光如从瑶台(神仙居所)飞落的宝镜,遍洒清辉,画面奇幻而璀璨,强化了月光的明亮与神秘。下阕转向神话人物的刻画:“嫦娥久饵灵药,点出淡云妆”写嫦娥因服灵药飞升月宫,素面淡妆,超凡脱俗;“闲兴风姨相聚”则写她与风神(风姨)自在相聚,悠然自得。而“不似天孙独苦,终日织仙裳”笔锋陡转,以“不似”对比,天孙(织女)终日辛劳织就仙裳,与嫦娥的闲适形成反差,暗含对不同神话命运的微妙感慨。结句“脉脉望河鼓,萦损几柔肠”​​化用“牛郎织女”典故:织女望牵牛星(河鼓)而不得聚,“脉脉”“萦损”二词将神话人物的思念写得细腻哀婉,以“柔肠”收束,将超逸的神话题材拉回人间情感,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丁鹤年《奉寄九灵先生(二首。先生尝为予作传)》

下一篇:元·王鼎《一半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