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初残柏子香":枕上还残留着柏子香刚开始消散的气息,
"鸟声帘外已斜阳":帘外传来鸟儿的叫声,此时夕阳已经西斜。
"碧山过雨晴逾好":雨后的碧绿山峦,经过雨水的洗礼,天晴时更加美好,
"绿树无风晚自凉":绿树在无风的状态下,到了傍晚自然生出凉意。
"芳岁背人成荏苒":美好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
"好诗和梦落苍茫":美妙的诗作和梦境都消逝在苍茫之中。
"羊求何不来三径":羊仲、求仲这两位贤士为何不来我的这三径之地,
"门掩残书满石床":门半掩着,石床上堆满了残旧的书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田园诗,通过描写夏日雨后山居的清幽景致与诗人独坐石床、门掩残书的闲居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易逝的淡淡怅惘,展现了元代文人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羊求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残书”代表诗人对学问的坚守与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即便门庭冷落(“羊求不来”),石床上堆满的“残书”仍是他安身立命的寄托,暗含不慕世俗、潜心向学的隐逸之志;“石床”则以其简朴、自然的特质,体现出诗人甘于清贫、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与前文“碧山”“绿树”的清幽景致相呼应,强化了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此处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借“残书满石床”的物象,将对知音难觅的怅惘、对隐逸初心的坚守、对精神富足的追求融为一体,使情感与志向通过具体事物自然流露,体现托物言志的含蓄蕴藉之妙。多感官描写:“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柏子香”是嗅觉描写,写枕上残留的柏树子余香,带着清幽的气息;“鸟声”是听觉描写,捕捉帘外传来的鸟鸣声;“斜阳”是视觉描写,刻画夕阳西下的光影。三者融合,从嗅觉的余韵、听觉的灵动到视觉的明暗,勾勒出从枕上醒来时的感官层次,传递出静谧中渐生的生机。“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碧山”“绿树”是视觉描写,展现雨后山峦的青翠、树木的浓绿,色彩鲜明;“晚自凉”是触觉描写,写出傍晚无需风拂便自然袭来的凉爽。视觉的鲜亮与触觉的清凉相呼应,既绘出雨后景物的明丽,又传递出暮夏特有的温润体感,让“晴逾好”的景致更具可感性。这两联通过多感官的联动,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使“夏日漫书”的“漫”字更显真切,诗人从嗅觉的余香、听觉的鸟鸣、视觉的光影与色彩,到触觉的凉意,多方面捕捉傍晚的细微变化,让闲适的夏日氛围更强,也暗合“漫”所蕴含的随性与细腻。借景抒情:全诗多处借景抒情,如“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通过描写枕上残香、帘外斜阳与鸟声,营造出宁静又略带迟暮之感的氛围,抒发诗人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描绘雨后碧山、绿树晚凉之景,传达出夏日傍晚的惬意,也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联:“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诗人从室内写起,枕头上柏子香渐渐消散,暗示时间的推移。帘外传来鸟声,此时已是斜阳西下,描绘出一幅夏日傍晚静谧而略带迟暮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宁静且略带感伤的基调。颔联:“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将视角转向室外远处的景色。雨后的青山更加秀丽,绿树在无风的傍晚自然透着凉爽,展现出夏日傍晚清新宜人的景象,给人以舒适之感,同时与首联的宁静氛围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的意境。颈联:“芳岁背人成荏苒,好诗和梦落苍茫”,诗人由景入情,感慨美好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那些如同梦境般美好的诗句,也随着时光消逝在苍茫之中,表达出对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无奈与惆怅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尾联:“羊求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诗人运用典故,表达对友人如羊仲、求仲般来访的期盼。然而,门依旧掩着,石床上堆满了残书,无人与自己共享读书之乐,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感,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闲适友情生活的向往。
下一篇:元·丁鹤年《送蔡用严还四明》